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早期华人与马来西亚的接触 来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26 19:10:4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简史(1819-1999)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5-21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若从1819年在槟城所建立的第一间私塾--五福书院算起,已有180年的历史,其中经历无数的风雨波折,起落浮沉,以下谨简要叙述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一些重要里程碑,以便对今日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历史渊源有个梗概的认识。

从私塾到新式学堂(1819-1919)

在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一开始便以民办教育的姿态出现。当时华人由中国大量移民到马来西亚当劳工。为了解决子女的教育,就在会馆、宗祠、神 庙或其他简陋的地方建立私塾,以方言媒介传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或《四书》、 《孝经》之类的经典古籍,以及书法,珠算等。

1898年中国满清政府采纳维新派的主张进行教育改革,建立了新式学堂,并推行到马来西亚。马来西来第一间现代式华校是创立于1904年的槟城中华义学, 所教授的课程包括修身、读经、国文(华文)、外国语(英语)、历史、地理、算术、物理学、体操等。此后,各地私塾竞相仿效。五四运动之后,教学媒介语即由 方言改为普通话。

随着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成功之后,马来西亚华人由于受到中国革命思潮的影响,兴学之风更盛,使华文教育出现欣欣向荣的盛况。截至1920年止,马来联邦共有华校181间,海峡殖民地则有华校313间。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英殖民政府推行\英文至上\的政策,英文教育是少数统治者的特权教育,对华文教育则漠不关心,让其自生自灭。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因素,当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是中国侨民的教育,它的学制、媒介、教学法与教学目标等皆直接受到中国教育制度的影响。

英殖民政府插手华文教育(1920-1940)

1920年英殖民政府实施学校注册法令,规定凡满十名学生的学校便须注册,而且必须在课程、行政与卫生等方面符合殖民政府的要求。注册法令实施后,立即有十多间华文学校被取消注册,而且在1925年至1928年之间,至少有315间华文学校被取消注册。

英 殖民政府这项法令的矛头主要是指向华文学校,因为当时的马来西亚华文学校深受中国政治思潮,特别是具有鲜明反殖与民主意识的五四

运动的 影响,这是英殖民政府所不能容忍的。英殖民政府的这项措施引起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普遍反对,但仍强行实施,并将当时的华教领导人左希泉、陈新政、余佩皋、 宋林木、钟乐臣等递解出境。

英殖民政府在1924年及1931年分别在海峡殖民地及马来联邦增设专司华校事务的副教育提学司及华文学校视学官,加强对华文学校的管制。

1924年开始津贴华文学校,但数目微不足道。 1924年津贴33,000元,只占该年教育总开支的1.6%;1938年提高至195,000元,只占该年教育总开支的5.1%而已。

1925年,英殖民政府修正学校注册法令,授权教育提学司不准涉及所谓\颠覆\活动的教师进行注册。

据1937年马来亚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书所提供的资料,当年华文学校学生共有86,289人,约为英文学校学生的两倍。这说明了尽管受到各种压制,华文学校仍然蓬勃发展,表现了它的坚韧生命力。

根 据另一项资料显示,到了1938年海峡殖民地与马来联邦已有华校1015间,学生91,534人,教员3,985人,马来属邦柔佛州则 有华校245间,学生人数达14,423人,至于东马,沙巴州1939年有华校59间,学生4,779人;砂劳越州1938年已有华校144间。

华文教育最黑暗时期(1941-1945)

在 日军占领马来西亚时期,由于中日战争及马来西亚华族人民鲜明的抗日反侵略的正义立场,造成日军血腥屠杀我华族同胞。在这种政治背景之 下,许多反日的华校教师与学生惨遭杀害,或被迫逃亡,仅槟城州的钟灵中学,就有8名教师及50名学生殉难。绝大多数学校被迫停课,奉日军之命而复办的寥寥 无几。许多校舍被破坏或占用,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所经历的最黑暗的时期。

战后重建及华文教育危机(1946-1960)

1945年日本投降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再度发扬热心教育的优良传统精神,奋力复办并全面发展各地的华文学校。经过一年的努力,马来亚联合邦的华校已有 1105间,学生172,101人,教员4513人,复兴之快充分说明华族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到了1955年,南洋大学在马来西亚和星加坡各地华裔群众热 烈支援和欢呼声中宣告诞生,标志着本地区的华文

教育已发展为由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但在同一期间,华文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危机四伏。可惜 的是,星、马人民共同创建的南洋大学,只度过短短的25年春秋(1955-1980)便为\英文至上\的星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所消灭,不过,她毕竟培养了 万多名优秀的南大儿女,而且留下不朽的南大精神!

面对着空前高涨的反殖斗争与独立要求,英殖民政府对具有强烈爱国意识与反殖传统的华文教育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企图伺机一举加以消灭。

1948年马来西亚进入紧急状态后,许多华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被拘禁或遣送出境,一些学校,如雪兰莪州加影华侨学校,因此被迫关闭。此外,为了杜绝乡村 人民接济马来西亚共产党(马共),英殖民主义者在《柏利斯计划》下把57万乡村人民强行迫迁到简直就像是大集中营的480个新村,华校也由于迫迁和重建而 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949年英殖民政府的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提出以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来塑造\共同的国民意识\及提倡\统一教育制度\,这项建议不但受到华人的非议,也遭到马来人的激烈反对。

1951年初,英殖民政府公布《巴恩教育报告书》,建议以官方语文(英、巫)为媒介的国民学校取代华、印文学校,华人社团纷纷表示反对。 1951年年底全国华校教师联合会总会(简称教总)于是应运而生,本着各族公民权利与义务一律平等及接受母语教育是基本人权的信念,争取华、印文与英、巫 文并列为官方语文,主张各族母语母文教育一律平等,要求华文教育被承认为国家教育之一环,为民族语文与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展开不懈的斗争。

《1952年教育法令》接纳《巴恩报告书》的建议,宣布以英、巫文媒介的国民学校取代华、印文学校,虽然《方吴报告书》强调华文教育的重要性,并建议政府 承认及扶助华教的发展,使它成为马来西亚国家教育的一环。后来《1952年教育法令》由于财力问题及遭受强烈反对而不能有效执行。

1953年,马华公会(简称马华)联合教总和董总(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联合会总会的简称)组成\马华公会华文教育中央委员会\通称\三大机构\,共同 向政府争取华文教育公平合理的权益和地位。三大机构操作至1959年止的这段期间是董教总(董总和教总的简称)与马华关系良好,共同维护华教的时期。

由于《1952年教育法令》不得人心及不能有效执行。 《1954年教育白皮书》便建议在华校开设英文班,企图逐渐以英文班取代华文班,最终达到变质与消灭华校的目的;教总呼吁全国华校拒绝为政府开设英文班,粉碎了英殖民主义者的阴谋。

1953年,教总第一次提出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之一,获得马华公会会长陈祯禄答应将它列为该党争取的最后目标。 1964年教总再度发起列华文为官方语文运动,却不获马华支援,以至功败垂成。同时,教总主席沉慕羽还因此事被马华开除党籍。

在1955年的马六甲会谈中,教总以大选时支援东姑领导的联盟作为废除《1952年教育法令》的代价,把华、印校死刑判决书(因《1952年教育法令》意图消灭华、印学校,故有此称)销毁掉。

同年7月,联盟(多个政党的联合体)在大选中赢得52席中的51席,取得压倒性大胜。

同年9月政府成立以当时教育部长拉萨为首的教育委员会,检讨《1952年教育法令》及《1954年教育白皮书》,并于1956年发表了《1956年教育委员会报告书》,通称《拉萨报告书》。

1956年,为抗议当局不以华文学校作为学童入学登记站,华教人士发动了热火朝天的\火炬运动\,争取华裔公民把子女送进华文学校,取得广泛教育群众的作 用。为了保持三大民族的团结以利向英殖民政府争取独立,《拉萨报告书》对教育问题作了一些调整,显示了开明的一面,其中包括:

(1)

承认三种语文源流学校并存,各以其母语为主要教学媒介;

(2)

提供一种\能为本邦全体人民接受\的教育政策;

(3)

搜索更多关于: 早期华人与马来西亚的接触 来源 的文档
早期华人与马来西亚的接触 来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ay1r1x56001k8300srp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