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解决方案
我国电子政务在应对网络舆情中存有的问题 1对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水平不足
首先,在观点上,政府部门没有树立准确的网络舆情观。一直以来,各级政府部门视社会舆论为对政府执行公务的“干扰”,甚至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当社会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大爆发时,政府官员要么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要么采取逃避不理的鸵鸟政策。其次,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公共事件发生之后,很多政府官员往往对网络舆情热点、焦点问题采取“堵”、“删”和“塞”等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应对,这不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给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煽动事端提供了机会。现阶段,一些互联网信息控制手段,如强制删帖、组织马甲回帖、设定敏感词对BBS话题和搜索工具实行过滤、限制评论、跨省抓捕等行为,试图将舆论注重的热点消灭于萌芽之中。但在互联网舆情如此通达的今天,这些行为往往会引起网民的强烈反感,甚至引发网络舆情更大的膨胀,对舆情的准确引导更加不利。
用”的尴尬境地,其惯性思维在事件影响扩大之前尽力去封堵和删除,以至于新华社曾评论:封锁消息是各地政府应对天灾人祸的标准模式。2一些政府官员所谓的“网络恐惧症”是不可取的,因为公众是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政府和公权力的监督者,他们捍卫公共利益的立场与政府及官员是一致的。政府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要改“堵”为“疏”,并让公众参与到公共事件的处理和决策中,反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如在湖南省涟源市“萝卜招聘”事件中,2012年2月20日,网友发帖质疑湖南涟源市经济开发区的招聘,认为此次招聘是“萝卜招聘”。21日和28日,涟源市官方对此事实行了两次回应,首先否认贴文内容,再次指出此次招聘程序合法,不存有内定招聘人员的情况。3月18日,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使涟源市官方再次陷入舆论困境。面对央视的曝光,涟源市官方未做出回应。对于网络舆论的质疑和批评,涟源市官方没有用事实加以澄清,而是采取不回应的作法,既不能解决公众的疑问,修复当地官方
形象,也有损于当地政府的公信力。从该事件能够看出,政府部门对舆情危机事件没有充足的重视,漠视媒体和网络的声音,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水平。
政府网站在网络舆情引导和控制方面主要是通过其信息公开和在线服务公众的功能发挥作用的。政府网站通过即时公开信息,能够掌握网络舆情发展的方向,有助于政府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控制。科学对待网络舆情、即时发布网站信息、与网民即时沟通、与新闻媒体联运是政府网站引导网络舆情发展和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重要方面。虽然我国政府网站体系已经形成,也初步具备了诸如信息发布、便民服务的功能,但这些功能在网络舆情监测、引导,舆情事件控制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2.1政务信息公布不即时,更新速度缓慢
当前,各级政府网站在新闻动态、政策法规、政策解读、办事指南、统计数据和政府公文等基本政务信息的发布方面还能够做到即时、全面,但在一些涉及到人事任免、干部选拔、财政投资、政府采购和项目投资等深度政务信息方面则要么不公开,要么公开得不全面。所公布的政务信息中,简单罗列和描述性的信息居多,而调查研究、决策咨询、原因分析、对策建议、战略研究等深层次信息则明显不够。政府网站信息公开是引导网络舆情的基础,但一些政府网站在各种舆情压力面前采用的多是“堵截”、“封杀”的办法,以为这样就能够防止事件的蔓延和传播,殊不知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此举反而容易在一些论坛及其它的舆论载体上积聚更多的猜疑性言论,甚至积成民怨,谣言四起,同时也会丧失政府信息发布、掌握话语主动权的时机。例如2012年12月,在广西省兴安县国土资源局网站上,领导公示信息一栏中的局长没有相片,数名副局长和党组成员的公示相片面部都以“马赛克”处理。此事引起网络和社会上的广泛注重。对此事兴安县国土局纪检组长的解释是:此前该局数名领导接到过敲诈信。为避免麻烦,该局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2.2在线服务功能发挥不足
政府网站在线服务的途径和渠道主要是领导信箱和便民服务栏等。当前,我国政府网站的在线服务水平普遍不强,还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现实中,很多政府部门和官员并没有充分重视领导信箱和便民服务栏的重要作用,反而把它们当成了“摆设”,领导信箱或留言功能流于形式,背离了信箱开设的初衷。这样不但使得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即时解决,而且使网络舆情得不到上下通达。如:扬州市规划局政府网站便民服务栏对群众提出的众多问题均以同样的说明来回复。有扬州市民在规划局网站的便民服务栏上询问:“要修328国道,离骏和玲珑湾只有几米是不是真的?”规划局的回答是“几点关于修建新
328国道的说明”。而市民询问“为什么不早点对计划实行解释说明”、“离小区只有几米远合不合理”等问题时,规划局的回复依旧是“关于修建新328国道的说明”,且一字不差,一字未改。4这种对民意诉求的不重视,其实是政府部门在逐渐损害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 电子政务环境下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对网络舆情实行治理,就是要用电子政务的理念和方法来对网络舆情实行干预和引导,以消除网络舆情对现实社会的负面影响,促动网络舆论朝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所以,作者拟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结合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发展中存有的问题,提出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
1建设服务型政府,积极引导网络舆情
服务型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改进政府管理模式、提升我党治国理政水平的承诺和设想,也是发展电子政务的主要内容。服务型政府是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体系下所建立的一种以公民为本位、以服务为理念,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诉求,承担公共责任,从而提升公民公共生活质量、促动人全面和自由发展的现代政府模式。5服务型政府是发展电子政务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而网络是“自由对话和辩论、公共交往、公开表达意见而形成的政府—社会沟通场域”6。
1.1把握网络舆情态势,积极回应网民诉求
在网络时代,我们需要以崭新的视角来看待网络舆情,认清网络舆情不但体现了公众对党和政府提出的利益诉求和对社会现状的情绪宣泄,而且也是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实行社会治理的有效渠道。政府能否拓宽互联网这个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搭建快速有效的民意收集平台,考验着政府的网络治理水平。政府的网络治理水平首先体现在政府官员的个人素质和社会综合治理水平上。网络舆情的发源地通常是一些地方性的网站和论坛。当这些事件在当地得不到重视和解决时,便会扩散到一些全国性的网站上,从而引起全国网民的注重,最终形成重大的网络舆情危机。所以,在危机未发生之前,地方政府官员应抛弃陈旧落后的舆情观点,要重视网络、学习网络、使用网络、管理网络,主动地注重、研判和分析网络舆情,能够即时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发展的动态。在对网络舆情信息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领导干部理应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应以开放的胸怀和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网络舆情,积极参与到网络上的各种话题讨论中,收集、采纳合理建议,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决策时适当参考或依据网络中的民众意愿。同时,政府理应根据网络媒体以及舆情传播的特点,对公务员实行舆情应对方面的培训,以提升公务员与媒体打交道的水平、使用网络的水平、应对舆情危机的水平,确保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掌握话语权,占得主动权。
中共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2012年11月30日举行的专家座谈会上曾说:“网上的舆论,包括骂声我们都要听。”7因为我们党的性质和政府的法定职责决定了,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的地方政府官员,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都应该是积极和慎重的。对于网民的舆论和情绪宣泄,甚至是一些非理性言论,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官员都应以开放、包容、坦诚的态度来对待,冷静分析,依法处置,一味删帖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8综上所述,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不但要求各级政府要高度注重网络舆情,即时了解、定期分析研判网络舆情的动态,更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积极回应公众的愿望、意见、建议,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取信于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