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和利用土地的公有制,或公社占有制,绝不尊重土地的私有制。
(2)农村公社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基础。村社不仅是亚细亚社会的基本经济细胞,而且是基层行政组织,负担者组织缴纳贡赋、组织各种徭役等任务。 (3)农村公社制度以及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决定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存在着自然的宗法血缘关系。在公社内部,单个的人同自己的家庭一起,独立的在分配给他的份地上劳动,每一个单个的人只有作为这个共同体,才能把自己看作所有者或占有者。
4、简述封建行会的发展和对工商业的影响
行会的产生是为了职业方面的便利和监视他人的经营行为,起到“产业集聚”的功效,更是为了团结起来抵抗封建主势力的压迫的目的。
它具有经济、政治、社会三种职能:作为经济组织,行会使小手工生产者在自然经济下能够维持其地位,进行正常的再生产。它在生产规模、生产过程、价格、市场等方面作出规定;作为政治组织,它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机构组织,有严格的纪律;作为社会组织,它往往建立互助基金,举办慈善事业,扶贫济困。 它的发展有两方面的倾向:平均主义,小生产者享有机会均等;反对自由竞争,形成无形垄断。它规定产品原材料的采购治理质量和数量,规定工作场所的规模,劳动人数和工作时间,规定生产工具、技术设备和生产程序,规定产品制成品的质量和数量。
行会的作用:在市场有限的条件下,可以达到保持行会经济稳定与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行会的反作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限制与阻碍:封建行会的日益封闭导致它的落后性明显。
5、为什么说13—14世纪是欧洲商业革命的临界点?
商业发展到13—14世纪,显现出与以前不同的特点:①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的扩大。世界形成几大贸易区,其中欧洲贸易区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这是商业变革的内在需求。②竞争制度的安排。外部环境成熟,各城市采取鼓励商业的政策,在吸收罗马法的基础上,各地形成了商法、城市法和海商法。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法律不仅在不同地区得到认可,而且使提供保护的城市贵族认识到为商人提供城市和贸易区外的保护能得到更大的潜在利益,竞争制度的供求机制发挥
作用。③商业技巧的创新。钱币业独立,成为金融业的先驱,“记账和划账”的结算制度成型,出现汇票,便于转让和流通,保险业也初现端倪,各种条件齐备。 6、简述早期重商主义观点和晚期重商主义的观点
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的手段,禁止货币的输出,在贸易上,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制定严酷的法令,禁止货币输往国外。
晚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应该允许将货币输往国外,以便扩大对国外商品的购买,但是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证出超。为了保证出超,实行关税保护和鼓励本国工场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①相同点:把货币看做是财富的惟一形态,把货币多寡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②不同点: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的手段,禁止货币输出,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晚期重商主义者允许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国外商品的购买,但是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证出超。 7、简述罗马帝国衰退的原因
第一,元首制下缺乏明确的继承法,结果元首一去世,接着就是内战,帝国后期政治上最大的缺陷是没有使足够的人参与政府活动,帝国的居民大多数是不参与政治的臣民,沉重的税收常常使他们对帝国心怀仇恨。
第二,罗马最严重的经济问题是由奴隶制度和劳动力短缺所引起的。罗马城市主要依靠奴隶生产的剩余产品,但是奴隶承担的劳动过于繁重,以致无法通过繁衍后代来补充奴隶队伍,随着对外政府战争的结束,战俘奴隶的来源断绝了,结果乡村生产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少;奴隶制度使罗马的奴隶主不关心发展生产技术。
第三,缺乏公民理想。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不能依靠共和国时期的公民理想,这主要是由于连年的战争和沉重的赋税负担造成的。地区之间的分歧、公共教育的缺乏以及社会的分层进一步阻碍了任何统一的公益精神的形成。西罗马帝国是伴随着人们的普遍冷漠而走向历史的尽头的。 8、简述中国领主制经济的形成和衰落 形成与发展:
西周时代建立了典型的分封制,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农奴对领主形成依附关系,这就是农奴制。受封的诸侯在领地上建立采邑,形成所谓的井田制度,这种
土地制度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基础。井田制度下的农奴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农奴所拥有的仅仅是对土地的占有权而不是所有权。
(2)农奴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
(3)农奴要使用自己的工具,用固定的时间在领主的土地上无偿劳动。 (4)领主除在农奴提供无偿劳动的前提下,保证农奴使用土地的权利外,对农奴的生产和生活方面不承担其他责任。 (5)农奴有了自己的利益 衰落:
相对于奴隶制经济来说,领主制经济有其优越性,因为农奴经济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调动了农奴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矛盾也越来越明显:
第一,农奴的劳动生产率极低,使公田经营日益困难。 第二,由于农业生产国提高和人口日益增加,领主制遭到破坏。
第三,领主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消费和不断的争夺土地的战争,开支巨大,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扩大,而为了维持这种巨大的开支,就必须对现有的土地剥削制度进行改革。
到了春秋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瓦解,封建领主制经济开始衰落,并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9、地理大发现的动机是什么?需要具有哪些条件?
动因:首先是经济上的动因,一方面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诱发了封建贵族对贵金属的渴求,同时欧洲人想从东方获取金银的欲望由于近东贸易危机受到极大地阻碍。其次,传播基督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第三,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也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条件:第一,航海技术的改进。第二,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第三,商业技巧的创新(复式簿记、银行业和信贷业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出现)。第四,专制政府的支持。最后,中国古代的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后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10、庄园经济及其特点,并分析瓦解原因
封建制度的基础在土地;经营这土地的方式则是庄园制度 特点:庄园经济的一个特色就是“公社合作”,就是农奴必须共同生产。另外因为土地的贫瘠与耕种技术的落后,庄园经济普遍采行三年轮耕制。把耕地分为三个部份,“春耕地”、“秋耕地”以及“休耕地”。原因:(1)庄园经济的瓦解遵循着理论上的逻辑:1348-1354年英国遭受了黑死病的袭击,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人口的下降使领主和部分农民的地产闲置,领主起初力图强迫农奴按照旧有习惯租种土地,但农民的逃亡、反抗及各个领主间为了吸引农奴的竞争使领主的企图很快落空。领主使闲置土地得到耕种的有效方法只有降低地租、放宽人身依附条件、延长租佃期限。终身租约出现了,按照租约规定,终身租约上的内容只能在佃户亡故时才能再协商,劳动义务和固定合并为习惯租金。后来由于天灾不断和租约本身习惯的约束力,佃户获得了永久继承权。2英国市场的发育也是庄园经济瓦解的重要因素。英国的毛纺织业获得迅速的发展,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这又加速了市场的发展。市场的发展使庄园中庄园主和农奴利用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降低、可选择性增强,而且在14世纪人口持续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劳动力价格提高和农奴希望摆脱人身依附的愿望加大了领主实行强制劳动劳役制的成本。领主和农奴越来越愿意将劳役折算成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13世纪英国称这种折算劳役的办法为“折算地租”,14世纪折算地租更为流行。所以,在英国农奴制实行上在14世纪末期已经不存在了。 11、简述商业革命主要内容
世界市场的拓展、商品种类的增多、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商业强国的崛起和价格革命。
12、简述中央银行制度产生必要性
(1)由于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必要。(2)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大,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票据交换及清算中不能得到及时、合理处理。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而有权威的、公正的清算机构为之服务。(3)商业银行也往往限于资金调度不灵的窘境,有时则因支付能力不足而破产。因而客观上需要一个统一的金融机构作为其他众多银行的后盾,在必要时为它们提供资金支持。(4)银行业经营竞争激烈,而且银行在竞争中的破产、倒闭,给经济造成动荡不安。因此,客观上需要有一个能代表政府意志的专门机构,从事金融管理、监督、协调工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