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郭丽艳
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年第13期
语言是一种艺术,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着重要作用,它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较强的学科,与其地学科相比,其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对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还要讲究教学语言运用中的艺术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一、准确规范地运用教学语言
只有准确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进行课堂教学,才会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语言运用的规范尺度。因此,能准确和规范运用语言是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一般来说,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通话应在二级甲等以上,且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发音准确规范,吐字清晰,避免因用词模棱两可而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困惑和失误。此外,教师还要注意用词的简练和精炼性,避免因拖泥带水或过多使用“啊”“嗯”之类的词汇而给学生带去听觉上的疲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准确规范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听课负担,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时,教师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前,先用简练的语言向学生们讲述“神州”系列飞船发射的具体实例,如“神州五号”的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飞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还可以让他们认识到中华民族在追求航天梦想中所具有的坚持不懈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具体讲述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运用的精炼性和准确性,从而让学生在准确的语言表述中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形象生动地运用教学语言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再加上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注意运用直观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记忆力。如在进行“噪”与“躁”两个词义用法的辨析时,教师如果直接进行理论讲解,就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并且记忆效果也不好。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如“噪”和“躁”作为一对孪生兄弟,两个字虽然都读为“zào”,但意义和用法却大不相同。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哥哥“躁”比弟弟“噪”的“口”字下面多了一个“止”,也就是说,哥哥因为没有办成事气得直跺脚,所以其意思就是“急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可以加深对该词的理解和记忆,并增强对该词的运用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