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重要知识点整理
一、高中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
正确解答 \实验程序判断题 \。
1. \从下往上 \原则。以 Cl2 实验室制法为例, 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 放好铁 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 \从左到右 \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 如上装置装配顺序 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 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 以免烧瓶固定后因 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 \固体先放 \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 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 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 \液体后加 \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 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 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 先验气密性 (装入药口前进行 ) 原则。
7. 后点酒精灯 (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 ) 原则。 二、高中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 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 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 测蒸气的温度: 这种类型的实验, 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 由于液体在沸 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 测定乙醇的沸点。
3. 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 所以利用水浴加热, 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 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 ②苯 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 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热 K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 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 K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 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 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 10 种方法
1. 结晶和重结晶: 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 如 NaCl,KNO3。
2. 蒸馏冷却法: 在沸点上差值大。 乙醇中 ( 水) :加入新制的 CaO吸收大部分
水再蒸馏。
溶与不溶。 3. 过滤
4. 升华SiO2(I2) 。 5. 萃取如用 CCl4 来萃取 I2 水中的 I2。 6. 溶解Fe粉(A1 粉) :溶解在过量的 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 增加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 CO2(CO:) 通过热的
1 / 14
通过 NaHCO3溶液。
8. 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 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 O2。
9. 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 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 然后再还原回去: Al(OH)3 ,Fe(OH)3:先加 NaOH溶液把 Al(OH)3 溶解,过滤,除去 Fe(OH)3,再 加酸让 NaAlO2转化成 A1(OH)3。
10. 纸上层析(不作要求) 五、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 10 种
1. 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 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 Na2CO3中的 NaHCO可3 用加热的方法。
2. 吸收洗涤法: 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 可使混合气体先 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 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 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 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 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 溶液结晶法 (结晶和重结晶 ) :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 可利用 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 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 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 可采用此法, 如 将苯和水分离。
9. 渗析法: 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 可采用此法。 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 离子。
10. 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 运用。
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 \不\例
1. 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 更不能尝结晶的味道。
2. 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 外)。
3. 取用液体药品时, 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 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 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 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 H2SO,4不得先用水洗, 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 再用水冲洗;若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 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 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 加法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 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 (试管)或接触筒壁 (试管壁)。
7. 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3 ,也不得少于容积的 1/3。
8. 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2 / 14
9. 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 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
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 1/3 。 11. 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 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应用坩埚钳夹取。
13. 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 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 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 滤液。
15. 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 破烧瓶。
十四、离子反应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 实质上就是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 离子间的反 应是趋向于降低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 离子反应通常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 理解 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好离子反应的关键。 溶液中 离子共存的问题, 取决于离子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如离子间能反应, 这些离 子就不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
(一)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 .离子反应生成微溶物或难溶物。 2 .离子反应生成气体。 3 .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
4 .离子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化学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可分为两类,一是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 二是氧化性离子与还原性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还应注意:
1 .微溶物向难溶物转化,如用煮沸法软化暂时硬水 MgHCO3==MgCO3+CO↑2+H2O
MgCO3 虽然难溶, 但在溶液中溶解的哪部分是完全电离的, 当 Mg2+遇到水溶 液里的 OH-时会结合生成比 MgCO3溶解度更小的 Mg(OH)2 而沉淀析出 MgCO3+H2O==M(g OH)2↓+CO 2↑ 2 .生成络离子的反应:
FeCl3 溶液与 KSCN溶液的反应: Fe3++SCN-==F(e SCN) 2+生成物既不是沉 淀物也不是气体,为什么反应能发生呢?主要是生成了难电离的 Fe( SCN)2+络 离子。
3 .优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具有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的离子相遇时首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 Na2S溶液与FeCI3溶液混合,生成S和Fe2+离子,而不是发生双水解生成 F(e OH) 3 沉淀和 H2S气体。
2Fe3++S2-=2Fe2++S ↓ 总之:在水溶液里或在熔融状态下, 离子间只要是能发生反应, 总是向着降 低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反之,离子反应不能发生。
(二)离子反应的本质 反应体系中能够生成气、水(难电离的物质) 、沉淀的离子参与反应,其余 的成分实际上未参与反应。
(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类型 1 .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 / 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