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成语举例】华而不实——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不翼而飞——不劳而获
【成语例释】大而无当: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经典文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闻也 ⑤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可以不用翻译。
【成语举例】拂袖而去——冲口而出——垂手而得——背道而驰——半途而废——乘虚而人——蜂拥而来——从天而降
【成语例释】及锋而试:及:乘;锋:锋利,比喻士气高昂;试:试用。趁锋利的时候用它。原指乘士气高涨的时候使用军队,后比喻乘有利的时机行动。侧目而视: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经典文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恂恂而起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吾恂恂而起——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喟然而叹——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潭西南而望——呱呱而泣
⑥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
【成语例释】淡而无味: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经典文言】不得已而为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表恶其能而不用也——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此两处以都表因果)——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⑦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9
【成语例释】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了过错如果能够改正,就是最好的优点。
【经典文言】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子产而死,谁其嗣之(继承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 (8) 表示目的关系,目的是,来,用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君臣固守,以吞周室——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这几处的以与而用法同)
2.胡须往往成为人的面部特征之一,故可以用来指代人——代词,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的”。
【经典文言】余知而无罪也——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某所,而母立于兹。
3,人的画像如果须发俱备则栩栩如生——动词,相当于“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 【固定词组】
[然而]在古汉语中,一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过关训练:
1、选出每组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B、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 不得已而为盗耳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时天下无事,世人并以文义为业,而悫独任气好武/未几而雨 2、选出每组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10
B、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 C、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任性而作/摇尾而乞食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幔立远视,而望幸焉/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选出每组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及晁错已诛,盎以太常使吴 B、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有闻而传之者/拥火以入
C、闻而审,则为福矣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天下云集而响应,嬴粮而景从
D、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必移兵先击之
(三)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
答: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答:
22.师旷关于人生少年、壮年、老年学习意义的论述,用荀子《劝学》中的原话说就是 ,这则短文启示人们: 。
21.?哪里有做臣下的跟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呢? ?老年时爱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的光亮。在烛光下行走,跟在黑暗中行走,哪一种好呢?
22.学不可以已;人因该活到老,学到老,在任何时候都应学习,即终身学习。 (三)语言运用 23.行动比知识重要。
24.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壮阔;它可能是一座石雕像,让你明白雄健。 25.别人盯着你看,证明你在被关心。 被别人攥在手心,何尝不是一种温暖。 常常被人敲打,才能时时保持警觉。
被人按了“肚脐眼”,换来的却是生命流动的感觉。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11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①,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注释】①东阳徐生:即徐无党,欧阳修的学生。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为圣贤者 所以:??的原因 B.今之学者 学者:读书人 C.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稍微 D.如水涌而山出 山出:从山间涌出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鸟兽之为物 B.而为死则同 施之于事 则又有能有不能也 C.虽死而不朽 D.忽焉以死者 能不朽而存也 三者同归于泯灭 19.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大量篇幅论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所以不朽,并将“修之于身”放在最高位置,“见之于言”放在第三,明显流露出了重道轻文的思想。
B.本文第三段认为立言“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于此可见,文章难工,传世尤其不易,这是自古以来文章之士的悲哀,作者借此警示徐无党,同时以自警。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