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2 0:26:4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v1.0 可编辑可修改 西 南 财 经 大 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

姓 名 李小利

专 业 财务管理

研 究 方 向 资本市场财务研究和资产评估

选 题 名 称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横向并购绩效的

实证分析——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指 导 教 师 黄娟

论文起止日期

00

v1.0 可编辑可修改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填 表 说 明

1、本表由研究生本人在开题报告评审会结束后填写。

2、本表一式三份,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交学院,一份学生留存。 3、本表连同选题论证报告、《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会记录表》、文献综述在开题报告评审会结束后一周内交学院。 4、本表第一项“选题来源”,是说明选题属于国家、省、市、学校、自选中的哪一类课题,省部级以上课题应注明选题编号。

5、本表第八项“指导教师审查意见”应包括:研究生是否根据评审专家意见对开题论证报告进行了修改,并明确说明是否同意研究生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11

v1.0 可编辑可修改 一、课题来源: 自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对国有上市公司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横向并购行为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其并购前后的财务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希望得到并购后两类上市公司是否实现并购的初衷——做大做强的目的。 2、研究意义 国有企业近年来在政策导向下掀起了兼并重组的浪潮,从2003年以来推行“央企横向整合,做大企业,3年要进入行业前3名,否则将被重组合并”的政策,到2010年国资委发出《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央企已从以前的196家减至现在的120家。我们不由得发出这样的疑问,央企的并购重组实则是由政策推动,并非是市场自然的优胜劣汰,其中不乏“拉郎配”,促使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虽然央企的兼并重组能够减少重复建设,扩大企业规模,但是到底是“强强联合”还是“穷拖富,瘦拖肥”——不但没有增强企业竞争力,反而降低了企业效率,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虽然10年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兼并重组,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民营企业却遇到了“天花板”,这与我国的制度和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体现研究结果的可信性,本文引入了民营企业作为对比组,认为民营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市场驱动型,而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是政策导向型,通过实证研究来判断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22

v1.0 可编辑可修改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简要说明: 1、与并购动机相关的文献综述 传统上,人们经常用“协同效应假说”(Synergetic Effects Hypothesis)来解释并购动因,该理论认为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各项资产的有机组合将使企业产生“系统放大效应”,表现为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三种形式。因此,谋求并购可能带来的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但仍有大量文献对于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发现,虽然在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的股东获得了显著为正的超常收益,但无论是从收购日前后3-5天的短窗口还是从收购后3-5年内的长时间来看,收购企业的股东财务都受到了显著的损失(Jensen和Ruback,1983;Andrade等,2001;Jarrell等,1988),“协同效应假说”也因此受到了巨大挑战,金融学者为此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来解释收购企业并购后的绩效滑坡,例如Roll(1956)的“自大假说”(Hubris Hypothesis),Jensen(1986)的“自由现金流假说”(Free Cash Flow Hypothesis)以及Shleifer和Vishny(2003)的“套利假说”(Arbitrageur Hypothesis)。 在规范研究方面,国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较丰富:陈宏民和Anming Zhang(1994)从企业兼并行为对社会财务的增进和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方面进行了研究;何新宇、陈宏民(2000)研究了寡头垄断情况下、技术差距对企业并购动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是影响企业并购动机的因素之一;余光、杨荣(2000)通过构建企业并购动机模型和企业并购博弈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企业并购的动机,提出了企业并购的防御假说;杨晓嘉、陈收(2005)运用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进行了管理学分析,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 在实证研究方面,张新(2003)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对1993年——2002年的并购重组事件是否创造价值进行全面分析,认为“狂妄假说”和代理问题等传统的并购动因理论有助于解释收购方公司的价值受损,并提出“体制因素下的价值转移与再分配”这一新的假说;李增泉(2005)认为西方学者用来解释英美等国并购实践的传统理论(如协同效应、代理成本、自大假说等)很难对我国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进一步主张用掏空与支持理论来解释我国的并购实践。 2、与并购绩效相关的文献综述 在并购所带来的收益研究方面,西方学者是用并购事件引起的股票价格波动所产生的非正常收益(Abnormal Retums)来测算。 33

v1.0 可编辑可修改 和通过对13件并购案的研究,认为并购中被并购企业即目标企业(Target Firms)股东的非正常收益为30%,而并购企业(Acquiring Firms)股东的非正常收益为4%。1 和对1963一1986年期间的526件并购事项进行研究后得出,并购中目标企业股东的非正常收益为29%,并购企业股东的非正常收益则为1%。2各个国家得出的实证结果都有不同,即便是针对同一国家的并购活动,由于不同学者所选择的样本和时间窗不同,结果也各异。 国内关于并购绩效的研究在继续西方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市场的特点也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陈信元、张田余(1999),以1997年沪市发生资产重组的9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超常收益率法得出,并购企业异常收益率在0-3%之间,目标企业异常收益率在%之间,他们将这一现象主要归结为中国股市不健全这一原因(如股东操纵、政府干预、报表性重组等)。3 郭永清(2000)将1994一1998年深沪两市并购案例分为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三种模式,分别考察三种并购模式的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结果表明混合并购模式对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有明显效果,纵向并购在并购前后经营状况变化不大,而横向并购不但没有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反而使其更加恶化。4 朱宝宪和王怡凯(2002)以1998年深沪两市发生并购的全部67家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业绩较差的公司较愿出让控股权;多数并购是战略性的,获上市地位是主要的并购动力,并购后主业得到明显加强;市场化的战略性并购效果较好,有偿并购的效果较好。5 李善民和陈玉罡是(2002)对1999一2000年深沪两市349起并购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并购能够给收购公司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而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影响不显著。6 李心丹,朱洪亮等(2003)筛选了沪深两市发生并购的10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首次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计算出公司并购前后的绩效稳定性指标, 1

. .Jensen and Ruback,“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the Scientific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3),PP5-50.

2

and ,“The Retums to Acquiring firms in Tender Offers: Evidence from Three Decades”,Financial

Management, Automn1989,PP12一19.

3

陈信元、张田余:《资产重组的市场效应:1997年沪市资产重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郭永清:《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并购绩效实证分析》,《青海金融》.2000年第6期。

朱宝宪、王怡凯:《19%年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实践的效应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李善民,陈玉刚.上市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J].经济研究,2002,12(ll):27一35.

4

3

4

44

搜索更多关于: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 的文档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c4qi3s70q3y3j84vsq02xzhu2kzn0009tk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