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数字博物馆对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的重要性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23 15:10:4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数字博物馆对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的重要性

摘要:贵州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传播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数字博物馆技术的发展和优势,指出了其对贵州省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重要性,并提出建构数字博物馆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保护和传播

贵州省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多、数量大和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实际情况出发,使用投资规模大、所需时间长的保护方法不适用于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因此,寻求一种新颖且有效的数字化多媒体技术方式来对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播成为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现状

1.1 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省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传统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天独厚。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

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在建筑技艺方面,习水县三岔河的蜀汉章武三年的摩崖岩画,就有汉阙的图像,宋明墓葬及其精美雕刻,体现了建筑和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还有明清至当代的建筑如安顺文庙、屯堡建筑、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侗族鼓楼花桥、苗族的吊脚楼等;在民族歌舞方面亦历史悠久,在汉墓的砖石画像中,就有“乐舞表演”、“打鼓图”、“芦笙舞图”题材。唐代就有关于黔东南一带“燕聚则击铜鼓、吹大角”等的记载;戏剧也随文化的发展而盛极一时。明清时,傩戏已在苗、侗、土家、仡佬、布依等民族中流行。明代,军傩在安顺扎根,发展成地戏;清代诞生了侗戏、布依戏;花灯戏随着移民也进入贵州,文琴戏从诞生走到濒危,黔剧发展成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经过历史的不断变迁、文化的不断融合,贵州发展成为苗、布依、土家、彝、仡佬、水、回等49 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 1 %。众多的民族蕴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和风俗习惯,留下了丰富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传统医药、民俗等多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苗族古歌、侗族大歌、苗族芦笙舞、彝族撮泰吉、布依族八音坐唱、水族马尾绣、苗药、仡佬族高台舞狮、苗族蜡染技艺、布依族查白歌节等。

1.2 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贵州是全国最先出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法规的省份,全省共70项国家级名录,293项省级名录,517项地级名录,2335项县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6人,省级非

数字博物馆对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的重要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c5e06mzv055t2h95x553fre38hi550116f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