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材料:
一、世界最高的山系
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高大的山系。藏语\喜马拉雅\意为\冰雪之乡\。位于青藏高原南缘。由自北而南平行排列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大喜马拉雅、小喜马拉雅和西瓦利克等山组成。分布在中国西藏、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境内。西起克什米尔印度河转折处,东至雅鲁藏布江转折处,东西长约2500千米,南北宽约150~400千米,面积约59.4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超过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米以上高峰10座。中尼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山体呈金字塔状,常年冰雪覆盖,有巨大冰川。大喜马拉雅山是整个山系的主脉,为中国西南边疆的一道天然屏障。
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2000万年以前,是地壳运动中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结果,属年轻褶皱山类型。习惯上从西往东划分为三段,巴噶-普兰公路线以西为西段,山脊线呈西北-东南走向;日喀则-亚东公路线以东为东段,山脊线为西南-东北走向;上述两公路之间为中段,山脊略呈向南凸出的弧形,是山脉的最高地段。山脉南北坡不对称,南坡地势陡峻,山脊高出恒河平原6000米左右,在北高南低的大坡面上被河流侵蚀出许多深切峡谷或降谷。山脉北坡地势较平缓,呈阶梯式下降,与高原湖盆之间高差仅有1500米左右,峰峦丘陵相间,河谷地形宽坦,山岳冰川发达,仅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地区现代冰川即达千余平方千米,夏季冰雪暴融,常酿成洪水和泥石流。北坡有羊卓雍错、普莫雍错、佩枯错、玛旁雍错等大小湖泊60多个,其中较大的内流湖多为咸水湖,较小的冰川湖多为淡水湖。许多源出北坡的河流横切山脉,造成深大峡谷,著名的有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年楚河谷地和印度河上游支流的象泉河谷地等。还有一些中小河流的上游如朋曲、波曲、吉降藏布、孔雀河等,南北纵切山脊,成为中国西藏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的天然通道。高大横长的山体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侵,造成南北两侧气候各异,且垂直变化明显。空气稀薄,人员呼吸困难,常有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山区年平均气温约-20℃。北侧气候寒冷、多风、干燥,南侧气候温暖、湿润、多雨。降水量沿山脉由东向西逐渐减少,如东部墨脱年降水量为2300毫米,中部江孜年降水量为400毫米,西部狮泉河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山脉具有典型的垂直自然带结构,如南坡东段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海拔1100米以下为热带雨林,海拔1100~2300米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2300~2900米为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海拔2900~4000米为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山脉南坡森林分布面较广大,宜种植亚热带作物。北坡属高寒草原和灌丛草原,仅东部海拔4000米以下的河谷有小片森林分布,山麓宽谷地带为西藏主要农业区。山脉中水力资源丰富,矿藏较多,已知有铁、铅、锌、沙金、云母等。
二、世界最长的山系
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岛,绵延约1.5万千米,属中新生代褶皱带。构造复杂,由一系列褶皱 断层组成 。主要形成于中生代下半期和第三纪,褶皱断层构造复杂,地壳活动至今仍在继续,多火山 地震,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重要组成部分。山脉一般为南北或西北——东南走向。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山间高原和盆地组成。北美科迪勒拉山系宽度较大,海拔较低,约800~1600千米,海拔1500~3000米。地形结构包
括东西两列山带和宽广的山间高原盆地带。自墨西哥向南,山系变窄,分为两支:一支向南经中美地峡伸入南美大陆,大部分为火山林立、地形崎岖的山地;另一支向东经大、小安的列斯群岛伸入南美大陆,各岛多为山地盘踞。南美科迪勒拉山系以安第斯山脉为主体。宽度较窄(300~800千米),但海拔很高,多在3000米以上。
三、东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一带,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后分为东西2支:东支裂谷带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由于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东非大裂谷是纵贯东部非洲的地理奇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断层陷落带,有地球的伤疤之称据说由于约三千万年前的地壳板块运动,非洲东部地层断裂而形成。有关地理学家预言,未来非洲大陆将沿裂谷断裂成两个大陆板块。 东非大裂谷分东西两支。东支南起莫桑比克境内西雷河口,向北穿越肯尼亚全境,一直延伸到西亚的约旦河岸,全长5800公里(一说6500公里)。其中以肯尼亚境内的一段具有最显著的地貌特征。这段峡谷长约800多公里,宽50-100公里,深450-1000米。裂谷两侧断层崖壁陡峻,象筑起的两道高墙,谷深达几百米至2000米,高差悬殊。首都内罗毕就座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群山,无数热带野生动物生活在群山的怀抱中,一座座高大的死火山屹立在群山之中,在火山熔岩中蕴藏着大批古人类、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的宝贵研究资料。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莹的蓝宝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纳瓦沙湖和纳库鲁湖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览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纳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南部马加迪湖产天然碱,是肯重要矿产资源。北部图尔卡纳湖,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现过26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四、世界最大的平原
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之间,西抵安第斯山麓,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4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公里(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该国领土1/3)。平原西宽东窄,地势低平坦荡。最宽处1280公里,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平原是在南美洲陆台亚马孙拗陷基础上,经第四纪上升、成陆后,由亚马孙河干、支流冲积而成。
五、地球上最大的盆地 刚果盆地又称扎伊尔盆地。位于非洲中西部。主要包括扎伊尔、刚果东北部、中非南部。呈方形,赤道横贯中部,面积约337万平方千米。为典型盆地。是前寒武纪非洲古陆块的核心部分。由古老的变质花岗岩、片麻岩、片岩、石英岩等组成。地形周高中低,除西南部有狭窄缺口外全被高原山地包围。内部为平原,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地势低下,平均海拔300~500米,从东南向西北倾斜。盆地最低处海拔305米。
六、地球最深的盆地
吐鲁番盆地是天山东部的一个山间盆地,位于天山山地东端。“吐鲁番”是维吾尔语“低地”的意思。它是一个典型的地堑盆地,也是全国地势最低和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大部分地面在海拔500米以下,有些地方比海平面还低。盆地四周为山地环绕。
低于海平面的陆地和水面有4050多平方公里,占整个盆地面积的8%。而在这4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中,又有2000多平方公里是低于海平面100米以下的低地。位于“盆底”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4米,已干涸的湖盆中,个别洼地低于海平面161米,是仅次于约旦死海(一392米)的世界第二低地。
第三节 海岸地貌景观
一、概述 海洋边缘,海洋与陆地的接触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称为海岸带,包括沿岸陆地部分及水下岸坡,范围自滨海平原至外陆架坡折带,大致相当于晚第四纪海平面波动时期淹没和出露的区域。现代海岸带包括现代海浪对地面作用所达到的范围。其上界,在岩岸是现代海蚀崖的顶部,在沙质和泥质海岸是海岸沙丘或海滩顶部生长植被的地方;其下界相当于水深等于1/2波长处。由于各地海岸的自然地理特征及波浪状况不同,因此海岸带是一个宽度变动的地带。现代海岸带自陆地向海洋一般划分为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个部分。
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如海蚀崖、滩肩或沿岸沙堤及海岸沙丘等,它们经常暴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海水淹没。这一地带又称潮上带或后滨。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它们在高潮时被淹,低潮时出露,其宽度受潮差影响,相当于潮间带,也称前滨。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一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米。水下岸坡不露出水面,是波浪破碎频繁的地带,在沙质海岸,常形成沿岸沙坝和凹槽,这一带又称潮下带或近滨。外滨(或滨外)是波基面以下的浅海部分,也有人将波浪传入浅海开始变形处,即水深约1/2波长处到波浪破碎带外缘这一地带称为滨外,将其归入水下岸坡下部。海岸线是陆地与海面的交界线,一般将平均高潮线当作海岸线,也有人将平均低潮线称为海滨线。由于海平面的变动或地壳的升降运动,海陆交互作用的痕迹在相邻的陆上或海底也有保存。保留在陆上的古海岸带常是被抬升了的海蚀阶地或海积平原,而残留在海底的古海岸带是在低海面时形成的,其标志物是溺谷、岩滩、浅滩等。
海岸地貌是由波浪、潮汐和近岸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它通常分布在平均海平面上下10~20米左右,宽度在数千米至数十千米的地带内。
全世界的海岸线长约44万千米,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千米,加上沿海几千个大小岛屿,总岸线长达3.2万千米。海岸带具有丰富的资源,世界上约有2/3的人口分布在沿海地区。因此,海岸带是人类活动频繁和经济极繁荣的地带。
二、海岸地貌分类 1、海蚀地貌
海蚀穴(洞):海崖的坡脚处,经常遭受波浪水流的冲磨而形成的凹坑或凹槽,一般宽度大于深度者称海蚀穴,深度大于宽度者称海蚀洞。它常沿多节理或抗蚀力较弱的部位沿岸断续分布。
海蚀崖:海蚀穴在波浪冲蚀下不断扩大,当其上方的岩石悬空时,发生崩塌,形成海蚀崖,海岸因此而后退。海蚀崖的形态受岩性和岩层产状的影响很大,柱状节理发育的海蚀崖呈陡立状,向海倾斜的岩层常形成倾斜海崖,向陆倾斜的岩层也可以形成陡崖并能较好地保存。
海蚀拱桥:突出在海中岬角的两侧,发育相向的海蚀洞,经长期侵蚀最后相互贯通,形成海蚀拱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