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5 分) 金海来到冠陇,很快就病倒了。 那个陌生的女人,许繁昌
未过门的童养媳,从此成为了金海的娘,澄海当地称做“大娘”。
澄海有多少这样的大娘,无人知晓。很多十几岁的过番少年在出海下南洋前,为了留住根,家 里都给找了穷人家的女娃当媳妇,想用线牵住海那边的风筝,但瞬息万变的海风最后还是扯断 了细线。线断了,风筝也不知泊在何处。
大娘可不是好当的。 来到冠陇的第一天,头次见到陌生的大娘,生病的金海躺在床上一言不发,他恨自己的阿
爸,更恨面前这个阿爸让他叫“大娘”的女人。如果没有这个女人,阿爸决不会让他回到这个他 根本不想来的地方。金海不说话,大娘坐在床头也不言不语。到了吃饭的时候,大娘离开房间, 下厨做了一碗带汤的粿条,里面卧了两个嫩嫩的鸡蛋,大娘端着饭刚唤了一声“金海”,金海仰
身一巴掌就打翻了大娘手里的碗筷,热汤泼了大娘一怀,碗筷哗啦一声摔在地上。 金海翻过身,用被子
蒙住了头。 大娘没说一句话,默默地拿来扫帚簸箕把地上的碎碗、粿条和汤汁打扫干净,又进了厨房。 一会儿工夫,大娘又端着一碗里面依旧卧了两个嫩嫩鸡蛋的粿汁来到床头,先是轻轻拉了
一下被角,然后低声喊了一声“金海”。金海哧溜一下掀开被子,这次他没有用手,而是用脚蹬 翻了大娘手中的碗筷,房间里再次发出哗啦一阵脆响。
金海瞪大双眼恶狠狠地盯着被热汤溅了一身的大娘。 大娘没有抬头看金海,还是没说一句话,一阵忙碌之后,把地上清理干净,人又一次离开 房间,进了厨房。 半个时辰过去了,满脸汗水的大娘第三次走了进来,手里端着一碗和前两次一模一样的
饭,
低头轻轻走到了金海的床头。 “金海!”又是一声轻轻的呼喊。 金海握紧拳头,猛地一下从床上跃起
扑了过去,他要用双拳打翻面前这个讨厌的女人手里
的饭碗。她没有躲,也没有让,而是等待着他的暴风骤雨。金海腾空扑打的动作完成一半的时 候,忽然看到了女人端碗的双手,上面全是热汤烫出的水泡,一个挨着一个,发出瘆人的亮光。
七岁的金海再也没有勇气挥出双拳,而是一屁股坐在床上,哇哇痛哭起来。 来到冠陇的第一天,金海吃了一碗粿汁,大娘一口水都没喝。 在冠陇的前三天,金海没有下过一次床。三天三夜,大娘没有睡觉,而是搬个板凳坐在金
海床头,金海翻个身,大娘赶紧站起来看看,金海动一下脑袋,大娘又赶紧站起来瞧瞧……
第四天清晨,金海从床上坐了起来,喊了一声“大娘”,趴在床头的大娘愣了一下,接着呜 呜地哭出了声。
金海病好后,大娘背着他去了两个地方。 冠陇是个临海的码头,因此村头盖了一个妈祖庙。母子俩来到庙门口,大娘拉着金海的手
进入庙内。一尊女人塑像耸立正中,看上去目慈眉善,端庄秀美。大娘告诉金海,妈祖名叫林 默,是个好姑娘,有一次为给迷失的商船导航,把自家的草屋燃成熊熊大火,那红彤彤的火光, 几十里外都能瞧见。长大后,她把救助渔民当作自己的信条,可惜在一次帮助遇险的船只时, 渔民得救了,二十八岁的她却死了。她死后,化作了女神。每当大风大浪折断樯桅时,她就会 身着红衣翩翩来到人间,遍施恩泽,让渔民和商人逢凶化吉,平安归航。大娘还告诉金海,村 里的人经常来庙里,祈求妈祖保护出海的亲人平平安安,妈祖总能显灵。
说完这段话,大娘跪了下来,先磕三个头,然后自言自语念叨了好一阵子。金海站在一旁, 好奇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大娘,你嘴里都说些什么啊?”金海问大娘。 金海一连问了三遍,大娘才回答:“我给妈祖说,金海好不容易回了家,请妈祖保佑他不生
病不中邪,在冠陇村平平安安长大成人!” “你刚才说了那么长时间,就这几句吗?”金海拉着大娘
的衣角问。大娘的脸一下子红了,
嘴唇嚅动了半天,还是没有说出心里祈求妈祖要保佑的人。 大娘和金海去的第二个地方是村里的许家祠
堂。 大娘背着金海来到许家祠堂的时候,朱门紧闭。 大娘敲了几下门。吱呀一声,门开了,一位鹤发老者从里面探出头来,看到大娘站在门外,
一脸惊愕。 “干什么?你不是不知道,女人家不能进祠堂。”老人说。 “不
是我进,是他进!”大娘回答。说完话,用眼瞄了一下孩子。 “小孩也不能进!”
“不是孩子进,是他阿爸回不来,托他进。”
金海一人进了许家祠堂。祠堂正面靠墙处,竖着一个三丈高两丈宽三尺厚的巨大神龛架, 上等紫檀木雕成,整个祠内弥漫着幽幽的檀香气味,庄严肃穆的气氛一下子把金海给镇住了, 刚才还蹦蹦跳跳的孩子立刻安静下来。神龛架里凿有很多龛洞,每个龛洞里都竖有画像——一 个长胡子长辫子的老头。神龛架正上方山墙上悬挂一巨大横匾,上书“德馨堂”三个大字。
金海指着龛洞问:“这里面都是谁呀?” 老者答:“长者!” “啥是长者?”金海好奇。 “比你爷还老的人。”老者答。 “有我爷爷的画像吗?”金海急忙地追问。
“有你爷名字,但没有画像。”老者看着不懂事的孩子面沉如水。 “什么样的人才有画像?”金海问。
“荣耀族人!”老者说完这四个字,知道孩子听不大明白,接着作了一番详尽的解释。为家 族做善事,受到族人爱戴、值得后人效仿的人才有画像。还说一个人如果不仅对族人做善事, 还为国家担大事,皇帝就有可能御赐牌匾,这样的牌匾一定会挂在祠堂正中。
“上面一块是这样的牌匾吗?”金海手指着“德馨堂”横匾问。 孩子的话一出口,严肃的老者笑了。说那是堂号,不是皇帝赐的牌匾,许家祠堂正眼巴巴
等着后生从皇帝手里拿一个呢! “我今后一定让皇帝给我送一个!”金海说。 老者摸着金海的头笑了
半天,直笑得金海面红耳赤。老者送金海出门楼时,对大娘说:“这 孩子你要好好养,许家祠堂今后还要靠他拿皇帝金匾呢!”几天工夫,金海就和村里的一帮孩子 混熟了,从早到晚黏在一起,不是爬上长满胡须的大榕树捉迷藏,就是到村东头的小河里摸鱼 虾,大娘不叫不回来吃饭。回到家呼啦啦吃完饭,金海碗筷一推又溜掉了。快快乐乐半个月后, 大娘开始和金海谈一件事。这件事,大娘已在心里琢磨了好几天。
“金海,祠堂东边是什么地方?” “私塾。”
“私塾是干什么的呢?” “识字念书。” “想不想和那里的孩子一样识字念书?”
金海头摇得像拨浪鼓。他和小伙伴去过几趟私塾,每次站在门口都会看到一个瘦弱驼背、 拖着长辫的老人在两间昏暗的房子里走来晃去,逼迫十来个孩子背书,谁背不出来,老人就用 手里的长木条打谁的手,疼得孩子抽抽噎噎地哭,次次都把他和小伙伴们吓得四处逃散。
金海不同意,大娘没有半句劝说,而是走进厨房给金海做了他最爱吃的蚝仔烙和冰糖莲藕。 看着金海吃下一张圆圆的蚝仔烙和三块红红的冰糖莲藕,大娘这才又挑起话头。
“好吃不好吃?” 金海抹了一下小嘴巴,回答:“好好吃!”金海问大娘为什么自己不吃,大娘说她不爱吃。 看着金海满足的神情,大娘问:“想不想天天吃?”
“想!”金海说。 “天天吃,吃不起呀!”大娘往正题上引。 “让阿爸寄钱不就是了?”金海想出了点子。 “他现在可以寄,但往后人老了挣不了钱了呢?”大娘反问。 金海答不上来了。 “今天阿爸供你吃蚝仔烙和冰糖莲藕,你今后也得养活他,对不对?” “我还要养活大娘。”金海说。 一句话说得大娘眼眶湿漉漉的。
“也给我天天做蚝仔烙和冰糖莲藕?” “你不是说不爱吃蚝仔烙和冰糖莲藕吗?” “现在不爱吃,等老了就爱吃了。” “那我就天天给你做蚝仔烙和冰糖莲藕。” “那不就需要更多钱了?”大娘绕着圈子套金海的话。 “我长大挣好多好多钱。”金海信誓旦旦。
金海说,他今后不但要多种稻米,还要出海打鱼,卖了米和鱼换回好多好多钱,天天给大 娘做蚝仔烙和冰糖莲藕吃。
第二天早上,大娘带着金海去了村子里五六户人家,没有看到一家吃蚝仔烙和冰糖莲藕的。 中午,大娘又带着金海去了澄海县城,来到城里最有名的“韩江饭庄”,两个人趴在窗口往
里瞧了好大一阵。饭庄里坐着三桌食客,桌面上碗碗碟碟,满是热菜热汤,围着桌子坐着的人 个个衣着光鲜,有几个上衣口袋里还别着钢笔。
“金海,你瞧瞧饭桌上有种田和打鱼的人吗?”大娘低头望着金海。
“没有。”金海心里将饭桌上人的衣着与村里种田和打鱼的人身上的穿戴进行了一番对照后 回答。
“里面都是识字读书的人,识字读书的人挣钱多,有钱才能吃好多好多的热菜热汤,当然更 少不了蚝仔烙和冰糖莲藕。”大娘慢声细语。
返村的路上,大娘背上的金海嘟囔说,他回去后就到私塾读书识字。大娘说,读私塾要挨 板子,大娘舍不得,不读了。金海挣扎着从大娘背上滑了下来,噘着小嘴说,挨板子也要识字 读书。
两天后,金海入了私塾。
(节选自张新科《苍茫大地》第一章)
【注】许繁昌,澄海冠陇人,在泰国经营米行,金海是他泰国妻子所生长子。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讲述了七岁的金海刚刚回到家乡时发生的故事,故事充满海边小村的生活气息,富 有地方
特色,吸引读者。
B.冠陇村这个小渔村里的人们还过着非常传统落后的生活,这也间接反映出当时人们离开 故乡、
闯荡南洋的动机。
C.祠堂中的老者叮嘱大娘好好抚养金海,这也促使大娘下定决心要送金海入私塾读书,也 为后文
做了很好的铺垫。
D.小说的语言朴实亲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和心理的描写,形象地刻
画了金海和大娘的形象。
5.小说中的金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6.大娘带金海首先去了妈祖庙,并给他详细地讲述了妈祖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意图?请结 合文本
简要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1 题。(22 分)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 进之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毋宠。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还谒,春申 ..
君问之状,对曰:“齐王使使求臣之女弟,与其使者饮,故失期。”春申君曰:“娉入乎?”对曰: “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见乎?”曰:“可。”于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知其有身, 李园乃与其女弟谋。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 余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后,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 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 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 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 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为王后。楚王贵李园,园用事。
李园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 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
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曰:“君相楚 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 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毋 ....
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 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人?”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 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 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朱英知言不用,恐祸之身,乃亡去。
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 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 是为楚幽王。 (节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 7.下列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
/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B.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 春申君
/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C.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 春申君
/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D.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
/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8.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舍人,中国古代战国及汉初时期,王公贵人府中的亲近属官。 B.南面称孤,朝南坐着,自称孤家。指统治一方,称帝称王。 C.郎中,官名,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始有,后世为各部要职。 D.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级称上级或同辈相称的谦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