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增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设计理念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注重用生物学大概念构建课程框架和内容要求:(1)生物学大概念,即核心概念,通常18课时讲述1个核心概念,头脑保留时间为40年;(2)生物学重要概念,通常需要2~3课时,头脑保留时间为40月;(3)生物学次位概念,通常需要1~2课时,头脑保留时间为40周。而本节内容的次位概念为“描述细胞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分裂,其中有丝分裂保证了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
新课标强调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基本任务。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其中,“理性思维”的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本节内容以“学为中心”为指导思想,通过师生探讨分析和学生自主构建有丝分裂模型,提高探究能力,训练思维方法,力求落实主体性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等内容后的进一步学习,为后续细胞分化、减数分裂、遗传基本规律和生物变异等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材首先介绍了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然后依次介绍了细胞周期的组成、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等内容,并安排了活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这样的安排顺序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同一性。
本节内容包含3课时,第1课时主要包括细胞周期的概念和有丝分裂的过程,第2课时包括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区别和有丝分裂的意义,第3课时主要为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本节内容为第1课时。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桐庐中学高一的学生。学生通过必修一前面内容的学习,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就已经知道了细胞增殖的方式为细胞分裂。此外,高一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已经趋于成熟。但本节内容十分微观抽象,容易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将以多个形象的视频为载体,结合AirPlay投影技术,
1
利用毛线模拟染色体进行有丝分裂模型构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知识内容。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模型,说出有丝分裂过程中几种主要物质的形态及数目变化。 2.通过观察和分析概念模型,概述细胞周期、分裂间期、G1、S、G2期、分裂期的含义。 3.通过构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模型并分析染色体的行为,说出分裂过程中的主要结构变化,提升合作交流和动手制作模型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六、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活动 1.头皮屑是头部皮肤的表皮细胞,不断地挠头皮,为什么头皮不会变薄? 2.展示图片:受精卵的分裂过程。 3.生物体的长大和细胞更新,都离不开细胞数目的增加,细胞数目通过什么方式增加呢? 二、细胞分裂的方式 1.细胞的分裂方式有几种? 阅读课本,思考并回答。 2.分裂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3.你认为哪一种是生物体内的主要分裂方式? 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信息提炼能力。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观察图片并回答。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和一个精美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三、有丝分裂过程中 的染色体行为 1. 播放有丝分裂显微视频,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结构的变化?结果是什么? 2. 提问:你认为染色体的分配时平均分配还是随机分配,为什么? 3. 怎样使两个子代细胞的染色体与亲代一样呢? 4. 讲解染色体的结构、着丝粒、染色单体等概念。 5. 展示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图片,通过设疑,引入染色体和染色质的比较。通过毛线团和书本的类比分析,得出染色体和染色质在功能上的差异。 6. 展示有丝分裂过程中几种染色体形态的图片,要求学生排序。 学生观看视频,并跟随教师思路,逐步分析并回答。 层层设疑,锻炼学生思维能力。通过形象的类比,使原本抽象难懂的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细胞周期 刚才的视频不够清晰,再看一段模拟视频,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观察到了哪些结构的变化? 2.若要分成两个阶段,你怎么分? 3.这个过程是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我们称之为细胞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思考并回答(分为染色体复制和染色体分离两个阶段)。 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由学生自主总结出细胞周期的特点。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