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上下拗救。这两句按照格式应当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碧”字位应是平声,用了仄声;“天”字位应是仄声,用了平声。这样在相同字位的用律上,上下一互换,各自的背律也都合法了,这就是同联中的上下互救。
3、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式中,如出现第三或第四字位背律时,改变第五个字的格律。如“画苑墨林翥(zhù)凤凰”句的格式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位应是平声,可用了墨字,是仄声,这就犯了孤平的忌讳。怎么才能挽救这个背律呢?就要求把第五个字位上的仄声字“翥”改成平声字,可选用“飞”,这样这句诗就变成了“画苑墨林飞凤凰”。
拗救的目的,就是既成全思想内容的准确完美,又保持一首诗中平仄声的数量相对不变,读起来仍然保持抑扬顿挫的节奏美。
有不少时候,并不是这么随心的。左边的字格律变了,右边的字却不能变;上边的字格律变了,下边的字却不能变。如遇到这种情况,就得权衡利弊,做出选择。如想强调内容的完美,就宁可背律;如想强调韵律的完美,就得在文字上忍痛割爱,另换合律的新词。只要舍得下功夫,呕心沥血,查字典、翻资料,还是能够找出合适的新字新词来的。在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尽力达到双完美,如达不到,也应形式为内容服务,不可因格律而害义。一首诗中,偶尔有一两处背律,也算不了什么。
二、必须讲究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上下两联语法结构一致,上下相对应的字,词性
- 6 -
相同,平仄相反。人们常说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等,就是讲的对仗。对仗的上下两联,在内容上有正对,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反对,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也有流水对,如“开仓散尽千斛(hú)粟,取义捐出万户粮”。古今诗作中,经典的对仗句子比比皆是。区别是有的是既合律又对仗,有的是只对仗而不合律。律诗的当中两联必须对仗!如毛主席的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柳宗元的“惊风乱飐(zhǎn)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等等美不胜收,都是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的典范诗句。
在古今的五律中优美工整的对仗句子也比比皆是,如: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东北抗日联军首领李兆麟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重庆渣滓洞革命先烈的“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
要想对仗工整,必须懂语法、懂词性、懂词组分类和词组解析。不懂这些基本知识,就很难对得工整。写七律、五律,在技巧层面上,最难的就是当中这两联对仗句子。
对仗忌拳合,既上下联出句对句用的字词完全不同,但思想内容却完全一样。如“华夏黎民乐,神州百姓欢。”又如“骅骝迅跑通衢畅,骏马奔腾大道宽。”
- 7 -
对仗句子的上下两联,在内容的构成上,有的是说的同一个人或事物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比如“艳动千人惊鸟兽,香飘万户入云烟。”这一联对仗句子,上联和下联都是讲花的,上联写的是花的色美,下联表的是花的味香。又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对仗诗句,上下联各表的是不同的事物,上联写金沙江,下联写的是大渡桥。对仗句子上下两联的内容互相补充,少有区别是可以的,但半斤对八两完全一样就是拳合,就犯了忌,须力避。
三、必须讲究押平声韵 这方面的限制也比较多。
1、第一句如果入韵,必须是平声韵;如果不入韵,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
2、第三、第五、第七句这3个出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且不可入韵。也有个别的诗作出句末字为仄又入了韵。如:王维《终南山》“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又如许浑《金陵怀古》中的“梧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官”等等。
3、第二、第四、第六、第八,这四个对句必须押韵,且必须押平声韵。只有这样,读起来才会产生一抑一扬的和谐节奏。
4、一首七律当中的四个或五个韵脚不准用同声韵。比如说,你用了一个“香”字做韵脚了,与这个香字同音的其他字,如“乡、箱、湘”等就都不可以使用了。这样限制的目的是,听起来避免重复感。当然也有个别用了同声韵的,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二、八句韵脚分别是“今”和“襟”;杜甫《月夜忆舍弟》二、六句韵脚“声”
- 8 -
和“生”。
以上所讲的就是写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求:讲平仄、讲对仗、讲押平声韵。
关于七绝和五律、五绝
七绝,即“七截”,即从七律中截取四句的平仄格式。一般选择第一联和第四联组成四句。这种组合写起来比较容易些,因这两联只讲平仄不论对仗。如选当中两联难度就大多了,因既讲平仄,又必须对仗。如选第一、二联或第三、四联,其难度就界于前两者的中间。因它有一联讲对仗,有一联不讲对仗。
五律,也同样是格律诗,把七律平仄格式中,每句的前两个字去掉,就成了五律的平仄格式。
五绝,也即五截,情况同七绝。 关于七言和五言古风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写的更多的是七言诗和五言诗。这些诗在句数上,不论是四句的八句的,还是不限定句数的,共同的特点是只讲押韵,而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就是韵脚,也是可平可仄,不受那么多的限制。这样的诗显然是不符合咱前边讲的格律诗的基本条件的,不能冠以格律诗的名字。那么这类诗叫什么呢?在业内叫古风。就是古体风格的诗。七言的叫七言古风,五言的叫五言古风。就是在律诗最兴盛的唐朝,人们写的也不都是律诗,诗仙李白就有59首古风。因这种形式比较自由,不受那么多的限制和束缚,写起来比律诗容易些,易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且这种形式不受句数的限制,作品的
- 9 -
容量可小可大。古风是学写格律诗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再掌握一些格律诗的常识,就能高攀一步,会写格律诗了。很多律诗作者,包括笔者本人,都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这么走过来的。
其实句数是八句的古风,与律诗的界限也不是那么绝对的。如果写的律诗背律太多,对仗又很不工整,也就成了古风。而有的形式严谨的古风,也接近律诗的水平了。为此,我诚恳地希望会写古风的老年和青少年朋友们,也大胆地尝试着写一些格律诗,为在我县传承和发展格律诗词,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学魂宝,不使其断了香火,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于词和曲
词和曲的句式不同于律诗了,律诗每句不是七言即五言,太受束缚,词和曲突破了这种固定不变的句式,成了长短句,且词牌、曲牌千百种。但词和曲仍然属于格律诗的范畴,是格律诗的变种。词和曲,古人传下来的都有词谱和曲谱,每种词和曲都有各自固定的平仄和押韵要求,且有的词或曲也还有对仗的要求。
如明朝杨慎的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前两句的平仄格式是:
滚滚长江东逝水,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浪花淘尽英雄。 ( 平平仄仄平平 ) ..
元代马致远著名的曲作《天净沙·秋思》,它的平仄格律是:
枯藤老树昏鸦, (平平仄仄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 (平平仄仄平平) ..
- 1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