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1.2 频率变化范围不超过额定值±5%。
5.6.2 次氯酸钠发生器电解电源的绝缘试验包括耐压试验和测量绝缘电阻两个部分,具体的技术要求应符合GB 3859中的有关规定。
5.6.3 次氯酸钠发生器电解电源的温升试验应符合表2规定。
5.6.4 电解电源应设有电解电流调节控制装置,在设备允许的输入电源电压范围内,直流电解电流调节范围应满足本标准5.2.3条规定。
5.6.5 电解电源应能在电流超过额定电解电流10%的条件下连续工作1h无损坏。 5.7 电解槽
5.7.1 电解槽应采用耐次氯酸钠腐蚀的材料制造。 5.7.2 电解槽必须具备电解气体和电解液分离的措施。
5.7.3 电解槽必须设备电解液放空口,打开放空阀后,电解液应在5min内完全排出。 5.7.4 电解槽的结构设计应考虑便于进行电极的清洗操作,电解阴阳极均应拆卸方便。
5.7.5 次氯酸钠发生器电解槽应考虑防止因电极结垢而影响运转的措施,设备应在无检修及不酸洗电极的状态下,保证累计运转250h以上。
5.7.6 连续式运转的电解槽,如槽内为压力流时壳体应承受1.5倍工作压力的水压试验无外泄及渗漏。 5.8 电解电极 5.8.1 电解阳极寿命
电解阳极耐腐蚀性优劣及使用寿命长短,用电极在硫酸溶液中高电流密度下进行强化寿命试验的失效时间来考核,不同质量等级的设备应满足本标准5.4条中相应要求。 5.8.2 电解阳极必须采用带金属氧化物涂层的活性阳极。
5.8.3 阴极材质应采用1Cr18Ni9Ti或耐腐蚀性能优于其他的不锈钢,也可以使用纯钛或钛合金。 5.9 盐水调配装置
5.9.1 盐水调配装置中的饱和食盐水箱应能容纳所配套设备运行100h所需的固体食盐。 5.9.2 盐水调配系统的箱体,管路及阀门均应采用防腐蚀材料制造。
5.9.3 盐水调配装置配制的食盐水浓度应符合本标准第5.3.5条的规定,在连续运转中浓度变化应小设定值±10%。 5.9.4 所配制的食盐水的浑浊度应小于200mg/L。
5.9.5 用于与连续式运转设备配套的盐水调配装置,必须具有维持电解液流量衡定的措施,在次氯酸钠发生器正常工作时,盐水流量的变化范围应小于额定流量的±5%。
5.9.6 次氯酸钠发生器配套的盐水调配装置,如需要在现场建造构筑物时,生产厂应提供详细图纸。 5.10 次氯酸钠溶液储液箱
5.10.1 间歇式运转的次氯酸钠发生器有效氯产率大于25g/h时,必须具备次氯酸钠溶液储液箱。 5.10.2 储液箱的有效容积,应大于设备满负荷运行4h所产生的次氯酸钠溶液体积。 5.10.3 次氯酸钠溶液储液应设置液位计,液位计标尺及额定容量的液位标志。
5.10.4 次氯酸钠溶液储液应设置液体放空口,打开液体放空阀后,应能在10min内将液体全部排除。 5.10.5 储液箱的材质应采用不透光的耐腐蚀材料。 6 试验方法
6.1 次氯酸钠溶液理化性能试验 6.1.1 次氯酸钠溶液感官检验
在设备正常运转的状态下,用100mL烧杯取出电解槽中的次氯酸钠溶液。采用人工目测方法,检查溶液的色泽及透明情况,结果应满足本标准5.2.8.1条规定。
6.1.2 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浓度的化验方法
6.1.2.1 化验原理:在含有碘化钾的酸性溶液中,次氯酸钠与碘化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释放出等量的碘,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根据硫代硫酸钠溶液的用量,计算次氯酸钠溶液的有效氯浓度。 6.1.2.2 试剂
a. 碘化钾溶液:1N,分析纯(GB 1272); b. 冰乙酸:36%,分析纯(GB676); c. 淀粉指示剂:见GB 5750中15.14.10;
d.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0.05N,其配制和标定方法见GB 5750中15.1.4.3条。 6.1.2.3 测试步骤
a. 用移液管吸取5mL摇匀的待测次氯酸钠溶液,放入250mL碘量瓶中; b. 向碘量瓶中加入蒸馏水50mL;
c. 迅速向碘量瓶中加入5mL36%冰乙酸溶液,加盖水封摇匀; d. 再迅速向碘量瓶中加入1N碘化钾溶液10mL,加盖水封摇匀; e. 在暗处静置5min;
f. 用0.05N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试样;
g. 滴定时当试样由棕黄色变成浅黄色时,加入淀粉指示剂1mL; h. 继续以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蓝色刚好消失为止; i. 记录滴定液消耗毫升数。
6.1.2.4 测试后按式(6)计算次氯酸钠溶液的有效氯浓度,单位为g/L。 C=N×V×35.45 /5(6) 式中:35.45——氯原子量; C——有效氯浓度;
N——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当量浓度,N;
V——滴定时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 6.1.3 次氯酸钠溶液重金属离子含量的化验。
卫生消毒类设备应按本标准5.2.8.2条要求进行重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化验方法按GB 5750中规定的有关方法及步骤进行。
6.2 质量等级优质品的次氯酸钠发生器的电器元件应达到本标准5.1.3条的规定,但在低压电器元件生产厂家提供有关此项技术要求的合格证明时可不进行此项试验。生产厂家提供的试验结果应按JB1045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其中化学气体采用氯气,氯气浓度1mg/L,试验应按规定进行10个周期。 6.3 直观检查
本标准中5.2条基本技术要求中的5.2.1~5.2.7条及5.5条外观要求,采用直观检查方法。 6.4 电解电源的耐压试验和绝缘电阻测量的试验方法应符合GB 3859中的有关规定。 6.5 电解电源温升试验方法可按GB 3859中有关规定进行,温升试验可与连续运转同时进行。 6.6 次氯酸钠发生器的通电操作试验,检查设备整机工作状态及电解电流调节范围。
6.6.1 试验前按图纸要求检查电路和管路的装配情况,检查正常后接通盐水管路,按设备额定状态加注电解液,各部分应工作正常,且无泄漏。
6.6.2 接通设备电源线路,并调节电解电流为额定值,电解30min设备工作应正常。
6.6.3 调节电解电流控制装置在外电源电压为额定值-10%时,输出电解电流应能调节到额定值+10%处,电源电压力额定值+10%时,电解电流应能调节到额定值-10%处。试验时输入端允许用自耦调压器改变输入电压值,试验结果应符合本标准5.3.2条及5.6.1.1条的要求。
6.6.4 试验后,将电解槽及储液箱排空,并记录放空时间,排放时间应符合本标准5.7.3条和5.10.4条的要求。 6.7 连续运转试验(电解电压、额定产率、电流效率、直流电耗、交流电耗、盐耗、整机输入功率、电解液温升和电解电源温升的试验)。
6.7.1 试验方法:用被试次氯酸钠发生器在6.7.2条规定的额定工作状态下连续工作,记录运转过程中如6.7.4条所示的各项运转参数,并按规定的公式计算各参数。 6.7.2 连续运转试验额定工作状态。
6.7.2.1 试验所使用的电解液应符合下述要求:
a. 电解液采用精制盐和自来水配制。精制盐应符合GB 5461中精制盐的要求。自来水水质应符合GB 5749生活饮用水标准;
b. 试验中电解液浓度及浓度的变化范围应符合本标准5.9.3条规定; c. 试验中输入电解槽的电解液温度应为205oC;
d. 试验中电解液流量应维持额定值。对于连续式运转,流量变化应小于额定值±5%。对于间歇式运转,应使电解液注入量和电解时间维持额定值。
6.7.2.2 试验中电解电流应维持额定值,偏差应小于±2.5%。允许在电源输入端增加稳压设备或调压设备。 6.7.3 连续式电解槽运转时间为设备开机达到稳定后4h间歇式电解槽应工作4个电解周期。
6.7.4 运转数据的记录:连续式电解在运转中每0.5h,间歇式电解每个电解周期的开始和结束,应如实记录如运转数据:电解时间、输入电源电压、输入电源电流、电解电压、电解电流、电解液流量(电解液容量)、电解液浓度、
次氯酸钠溶液流量、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含量、电气接点温度、电解液温度、次氯酸钠溶液温度、环境温度、实验人员签名等等。在记录设备本身仪表显示数据时,应同时记录试验中安装的实验室仪表显示数据。 6.7.5 试验用仪表:试验中使用的实验室仪表的精度应不低于0.5级,温度计的分辨率为0.2oC。
6.7.6 实验中连续式电解槽次氯酸钠溶液流量Q,采用量筒及秒表,用体积除以时间的方法计算得出,每个流量参数取样应在3次以上,每次取样时间不少于1min,求出几次测量平均值。 6.7.7 有效氯产率的计算
对于连续式运转的次氯酸钠发生器,有效氯产率的计算可根据本标准第3.3条中公式(1)进行计算,计算时次氯酸钠溶液流量Q取运转试验中诸次记录的次氯酸钠溶液流量的平均值,而有效氯浓度C,也取诸次记录的有效氯浓度的平均值。
对于间歇式运转的次氯酸钠发生器,每个电解周期的盐水耗量用电解液体积除以电解时间来表示,并按公式(1)计算每个周期的有效氯产率,被试设备的有效氯产率应取几个电解周期实测有效氯产率的平均值。 6.7.8 电流效率(n)的计算
根据连续运转试验中的实测产率(G)和电解电流的平均值按本标准第3.4条公式(2)进行计算。 6.7.9 直流电耗的计算
根据连续运转实验中电解电压、电解电流、有效氯产率的平均值按3.8条中的公式(3)计算。 6.7.10 交流电耗试验结果的计算
根据连续运转试验中所得到的交流输入功率的平均值及额定产率平均值按3.9条公式(4)计算。 6.7.11 整机输入功率(Pi)
试验中即可以在额定运转状态下用一定时间内设备电源进线上安装的电度表计量值除以电解时间计算得出,也可以直接用瓦特表测得,单位kW。 6.7.12 电解液温升
对于连续式运转电解槽,电解液温升用连续运转试验终了时的次氯酸钠液出口温度减电解液进口温度,单位为oC。
对于间歇式运转电解槽,用一个电解周期的电解终了时次氯酸钠液温度减去电解开始时的电解液温度,单位为oC。
6.7.13 电气接点温升
在设备稳态工作中,当被检测点的温度变化小于1oC/h时,接点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为该点的温升,电气接点温度的测量采用半导体点温计,周围环境温度测量采用二支以上玻璃温度计,安装在距设备1m远,高度1m的位置。温升试验中周围环境温度在10~40oC范围内,环境中不应有对温升测试有影响的光照、热辐射和气流侵袭。 6.7.14 试验中设备上仪表的显示值,与0.5级仪表显示值的误差应小于2.5%。 6.8 超载试验
超载试验在连续工作试验之后进行,试验时应使电解电流、电解液流量分别保持各自额定值110%,超载试验时间1h,设备应工作正常,元器件无损坏,符合本标准5.3.3条的有关规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