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高考作文重点突破第七法 ——构思精巧之法六:论据叠加法
一、方法例说
在考场上,写议论文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一是在高考中,写议论文的同学多,阅卷老师见了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分数当然不会低。二是议论文结构简单,内容清晰,一目了然,只要论点不出什么问题,得低分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第三是最重要的,议论文好学,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启蒙容易。也许同学们感觉和我所说的恰恰相反——议论文比记叙文不好写。其实这是一种错觉。现在让我告诉大家一个写议论文的简单办法:论据叠加法。
所谓“论据叠加法”,就是在议论文的论证部分,使用两个事实论据,加起来论证中心论点。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如果我们用了两个事实论据,肯定不会比单纯说理的差,而且开始学写议论文,说理又不在行,用事实说话再好过了。 “论据叠加法”在使用中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同性质的论据叠加(见例文一),另一种是相反性质的论据相加,即我们常说的正反论证(见例文二)。 例文一: 骄与馁
期中考试后,有的同学得高分,乐得眉开眼笑,似乎高人一等。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有的同学得了低分,则愁眉苦脸,连骂自己“笨”,从此悲叹前途,丧失信心,这两种态度都不对。
古人云:“胜不骄,败不馁。”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取这种态度。
古今中外,凡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人,都是“胜不骄,败不馁”的。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从不因自己的发明项目问世而有丝毫的骄傲;相反,他把每次成功都看作是新的开始,这样使他的成果达到了数以千计的地步。难道他的每一次发明都是那么顺利,没有挫折和失败吗?那是不可能的,问题的关键是他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善于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才变失败为成功。 其实,中外历史上每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德国医学家和生物化学家欧立希为了制造一种专灭血液里锥虫的新药,经过了606次试验。我们可以想象他该是经历了多少次失败,而当他成功之后,荣誉、鲜花、勋章一齐向他涌来的时候,他也并没有骄傲。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又开始了征服“梅毒”的新药的研究,一年后又取得了成功。试想,假如他胜则骄,败则馁,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么?
俗话说:“知识像海洋。”“学无止境。”如果说,我们已学到了知识,那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决不能因此而骄傲。如果说我失败了,那也不过是一次小小的挫折,决不能因此而气馁,曙光就在前头。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让我们牢记这两句名言,时时警惕“骄”与“馁”这两只拦路虎,大踏步地向胜利的目标进军吧。 上面这篇议论文是一篇同性质论据叠加的成功之作。一个是爱迪生的例子,一个是欧立希的例子。这两个事例都是属于戒骄戒躁的,都是正例。文章通过列举这两个例子,就把“胜不骄,败不馁”这个中心论点作了很好的论证了。 运用“论据叠加法”必须注意下面几点:
▃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1、 要注意精心选择论据,使它们能够很好的支撑中心论点,切不可使论点似是而非。
2、 叠加的两个论据之间要做好过渡衔接,不然的话,一是会造成论据罗列,二是造成文章结构的散乱。
3、 两个叠加的论据之间,要注意角度的变化。正反论据的叠加,本来就有角度变化;如果是同性质的论据叠加,角度的变化就显得尤其重要。这里面会有变化,如时间的角度变化,地点的角度变化,学科的角度变化,所涉及的人的工作角度变化……
同学们,学一学写议论文吧,我相信你一定会受益不浅。
二、补充例文(例文二) 用人当用“长”
当代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大量的人才。但在用人问题上,还存在不少弊病。有本领的人,因为这样那样的缺点每每不被重用;而无显著缺点也无显著长处的人,却往往得以高升。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形象。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用的是他的长处,不是用“完人”。
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所占的比例不妨算作“7”,他的缺点也是有的,比例不妨算作“3”。鲍叔正是看中了管仲的“7”,在国君面前极力推荐管仲,还把自己的宰相之位让给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大业中一显身手,才使齐国得以雄极一时。
这里,鲍叔正是由于懂得任用人才的道理,才获得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领导,戴着一副挑剔的“眼镜”,专挑别人的毛病。明明是一个人才,到了他们眼里,因为发现了一点缺点,他们就一下子把这个人搁在一边。广州有一家医院,从国外回来了一个医学博士,脑外科专家,医术精湛,工作受到同行和患者的好评。可是前不久又回美国去了,原因是医院的领导将他下了岗,下岗的原因是他太骄傲。这奇怪吗?不奇怪,因为他们只看到了这个人的缺点。这样的领导和齐国的鲍叔有多大的区别啊。
所以,我们要革除用人方面的弊病,要打破人才观方面的偏见,要能让更多的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奉劝这样的领导者,要向鲍叔学习,广开贤路,用人之长,用好人才,使人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改革开放贡献其应有的力量! 评析:这篇文章的中间论证部分是一个正反对比论证。“正”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用管仲,“反”是现代的官僚用人。两相对比之下,用意昭然,发人深省。
三、作文题目推荐与写作指导
题一、读下面一首诗,认真分析或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梅雪(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写作指导]
▃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对诗的理解是审题的关键。梅雪争春,各不相让,梅从白的程度上比不如雪,雪却从香的气味上比不如梅。其诗的中心,就是事物都有各自存在的道理,看问题应该一分为二,既要看到问题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问题不利的一面。看人也是如此。一个人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要多看这人的优点,不要拿着缺点不放。例如电脑,有人说它很好,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桥梁,以信息快、联络广、少费时、贮量大著称;而同时又有人说它使人逐渐丧失感情与创造性,使人孤独,缺乏对生活的热爱。这也要一分为二来看,要多看到信息化社会中电脑的长处,尽量去避免短处。
[参考题目] 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梅雪争春春竞艳 题二: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然后选择恰当的片段或角度定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1998年,河南省某中学女生唐黎以900分(标准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唐黎家境贫苦,正愁着筹措上学费用。这时,一家生产口服液的企业许以10000元酬金要她做虚假广告……结果遭到拒绝。各方人士深受感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让这位农家女儿顺利入学。 [写作指导]
面对“贫苦”唐黎坚持过来了;面对“财富”,唐黎却抛弃了。因为这“财富”的背后裹着“虚假”的外衣。
古人讲:食不正不吃,衣不正不服。做人要有人格,要有骨气。所谓“人穷志不穷”,就是这个意思。 当你面对上万元的回扣时,当你面对别人的贿赂时,当你捡到别人丢失的巨款时,你将作怎样的选择呢?推而广之,当你面对国外的花花世界时,当你面对生死抉择时、公私明断时,当你身居要位,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你又将作如何的选择呢?实践是人格的试金石。布鲁诺在科学真理与宗教神灵面前,选择了真理,就是被烈火烧死也不屈服;屈原面对丧权辱节,一直保持高洁,而矢志不移;华罗庚面对国外的高官厚禄,建国之初毅然回到祖国,甘愿在贫穷的国家潜心科研。这就是人格的选择,道义的选择,牺牲个人利益的选择。 [参考题目]贫穷与富有 人格的魅力 题三:
根据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 部分独生子女,由于娇生惯养,每每在家里是个小皇帝,养成了一种自恃的心态,一旦接触外界就显得无所适从便又自馁起来。根据你所熟悉的对象和了解的情况,以《自恃与自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得自行命题而划去所给的题目。②可任意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几种表达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③不可写成诗歌。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自恃与自馁是矛盾的两个极端。自恃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清高,有恃无恐。自馁则是自己丧失信心,退缩让步。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娇生惯养”使然。写此文时,要紧紧抓住“恃”与“馁”作文章。
若记叙、描写,就要围绕一个或几个孩子或中学生的事例去编造故事情节。写在家自恃的情态,在外自馁的窘态。例如:有的学生在家样样都是父母包办的,饭
▃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来张口,衣来伸手,而考上了大学,却由于不习惯自理生活,而最终逃学回家;有的学生则在星期天把一周的脏衣服带回家,让父母洗;有的遇到困难用危险紧急事件,手足无措,连自我保护意识都没有。
写议论文时,可以就这种现象举例分析,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及造成的不良后果。
▃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