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径输水管线新型复合空气阀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水管道空气阀井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大口径输水管线新型复合空气阀井。 背景技术:
就长距离道设计与施工方面的研究工作,我国业内学者和设计工作者一直致力于研究供水形式、线路选择以及供水管理等几个内容上。但是在长距离输水管线的附属设施研究方面,业内学者较少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仅在长距离输水管线的优化设计中作为其中一点进行浅谈。例如邱象玉、王勇等研究者在2013年根据北京市高碑店再生水调水工程为例,对长距离输水工程管线附属设施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及探讨。以此提出了长距离输水管线阀井附属设施布置的注意事项。王如华、王健等研究者在2009年借助上海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对大口径深埋输水管道功能井的紧凑布置进行了深入研究及设计,为业内在此专项上较少见的深入分析。而在空气阀井发面,业内的主要研究领域在于空气阀的阀体设计、结合水锤分析的口径选取、空气阀设置的间距、位置等内容。在空气阀井室的紧凑和多功能设计方面略显不足。
长距离输水管线附属设施通常会设置检修阀、空气阀、充水旁通阀、检修人孔、清渣孔、泄水阀等附属设施。而常见的空气阀井的布置都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图集(07ms101市政给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进行设计建造。该类型井室不足之处在于需将输水主管整体包入井室内部,并浇筑底板和垫层。在土建投资上增加了成本。同时,空气阀直接与主管相连,因缺少集气的腔室空间,在排气效果上有一定折扣。同时,该类型井室还缺少主管上的检修人孔,必要时难以进入主管进行检修等工作,所以说提出一种大口径输水管线新型复合空气阀井是非常重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提出一种大口径输水管线新型复合空气阀井降低井室修建时的土建投入以及提高井室及输水管检修时的便利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大口径输水管线新型复合空气阀井,包括输水主管和井室,所述井室设置在输水主管上方,井室内设有空气阀,空气阀通过输水支管连接输水主管。
进一步地,所述输水主管外壁设有混凝土包封,井室通过包封可以固定在输水主管外壁。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阀设置在井室的中部,空气阀下方通过螺栓与输水支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输水主管上设有两个出水口,输水支管与输水主管通过三通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输水支管上还设有手动蝶阀。
进一步地,所述三通管的两个支管端口分别与输水主管的出水口连接,其主管与输水支管的末端通过法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井室顶部设有人孔,其侧壁上设有通气孔。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大口径输水管线新型复合空气阀井,其好处是:
(1)本实用新型直接采用输水主管作为支撑部,即在输水主管上做好包封,然后将井室放置在包封上,即可将井室固定在输水主管上,如此减少了井室的建筑成本和占地面积,也减少了传统井室需要在主管底部设置的底板、垫层等土建投入。
(2)本实用新型输水主管与输水支管之间通过三通管连接,使得在需要对输水主管等设备进行维修时,可将三通管断开,将空气阀、输水支管等设备吊离井室后即可对输水主管进行维修,维修过程方便快捷。
(3)本实用新型在空气阀与输水主管之间增加了输水支管,增大了集气的空间,提高了整个井室的排气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复合空气阀井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复合空气阀井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输水主管,11-出水口,2-井室,21-人孔,22-通气孔,23-爬梯,24-集水坑,3-空气阀,4-输水支管,5-包封,6-三通管,7-手动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大口径输水管线新型复合空气阀井,包括输水主管1和设置在输水主管1上的井室2,井室2内设有空气阀3,空气阀3通过输水支管4连接输水主管1。
具体地说,所述输水主管1外壁设有混凝土包封5,通过包封5可将输水主管1进行加固,且因为输水主管1一般位于地下,所以井室2外壁与输水主管1周围都有覆土,所以说井室2底部可通过大口径的输水主管1作为其支撑部,即可稳固放置,即井室2底部放于输水主管1外壁的包封5上。
所述井室2顶部设有人孔21和集水坑24,检修人员可以通过人孔21从外部进入井室2中以对空气阀3等设备进行检修,集水坑24可聚集井室2顶部的残余积水,避免积水大面积覆盖在井室2顶部,从而对井室2造成影响。所述井室2左右侧壁上设有通气孔22,便于井室2内部实现通风透气。所述井室2内侧壁上还设有爬梯23,检修人员通过人孔21进入井室2后,可顺着爬梯23继续下探井室2。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阀3设置在井室2的中部,避免因为其与井室2边缘靠近,而出现排、散气不稳定的弊端。空气阀3下方通过螺栓等固定件与输水支管4连接,输水支管4上还设有手动蝶阀7,在需要检修空气阀3的情况下,可将手动蝶阀7进行关闭,如此,可避免因为输水主管1中的水继续通过输水支管4上升至空气阀3处,出现不利于检修人员对空气阀3进行检修的弊端。
进一步地,所述输水支管4与输水主管1通过三通管6连接,为了保证出水量,所述输水主管1外壁上设有两个出水口11,即所述三通管6的两个支管端口分别与输水主管1的出水口11连接,其主管与输水支管4的末端连接。
所述输水支管4的末端设有法兰,三通管6的主管与输水支管4通过法兰可拆卸连接。在需要对输水主管1检修的时候,关闭外部输水主管1上的阀门,检修人员通过井室2顶部的人孔21进入井室2内部,关闭手动蝶阀7后将三通管6与输水支管4上的法兰脱开,并从外部使用工具将空气阀3和支管整体吊离井室2,井室2中没有多余设备后,可便于检修人员通过输水主管1上的出水口11或者三通管6的管口进入输水主管1中进行检修。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传统井室的优点是:
1.传统的输水主管孔径较小,所以修建井室时可以把整个输水主管包裹在里面,但是针对于孔径较大(例如3m孔径管道)的输水主管来说,若仍是采用井室包裹管道的设计方法,则会使得整个井室的建筑成本提高,井室的占据面积也会很大。本实用新型直接采用将输水主管1作为支撑部,即在输水主管1上做好包封5,然后将井室2放置在包封5上,即可将井室2固定在输水主管1上,如此减少了井室2的建筑成本和占地面积,且减少了传统井室2需要在主管底部设置的底板、垫层等土建投入。
2.传统井室仅在井室顶端设置一个人孔,以便于检修工人可以进入井室中对阀门等设备进行检修,但是无法对输水主管等设备进行检修,本实用新型输水主管1与输水支管4之间通过三通管6连接,使得在需要对输水主管1等设备进行维修时,可将三通管6断开,将空气阀3、输水支管4等设备吊离井室2后即可对输水主管1进行维修,维修过程方便快捷。
3.传统井室中空气阀直接与输水主管相连,因缺少集气的腔室空间,在排气效果上有一定折扣,本实用新型在空气阀3与输水主管1之间增加了输水支管4,增大了集气的空间,提高了排气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