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的?他们去了哪里?
(11)我从椅子上跳下来,仔仔细细地查找,椅座的缝隙、椅子腿的木楔、扶手上隐隐的纹理,我看得那么仔细。那椅子散发出一股气味儿,那是复杂的混合。我深吸一口气,辨出里头有秋雨绵绵的季节湿漉漉的落叶,有翻开一本发霉的旧书时飘出的淡淡油墨,有壁橱里经年的棉絮,有尘土、有风、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太多气息。我的 嗅觉好像出了问题,有点喘不过气来。
(12)就在那时,爸爸问我,“你在找什么?” (13)“找老老太、太爷爷和奶奶。”我说,“他们坐这椅子那么久,怎会什么痕迹也不留下?”
(14)爸爸楞楞地看着我,忽然转身去找了一把小刀来。他蹲在我身旁,用锋利的刀刃在老圈椅的扶手上刮了一下。刀片上有一层黑色的污垢,而那被刮过的地方露出了清新的黄色,那么嫩的木色,鲜亮、刺眼。
(15)“看看,那些老辈们留下的。”爸爸笑着,指着刀片上的那团黑,开玩笑般地说,“他们留下的垢痂。”
(16)我被他脸上的笑激怒了,鼻子一酸,眼泪就要掉下来。那个无情的人,竟然这样去说我们逝去的亲人们。我甩开他的胳膊,愤愤地。可是他依然笑着,“这是他们拿时光给这椅子上的漆。”
(17)爸爸在我愤怒地走开后,独自坐在了圈椅上,他的双手捂着眼睛坐了很久。妈妈说,我走后,他几乎哭出了声。
(18) 很多年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他对着我要笑,背着我却哭。因为那时,我还是个孩子,还不能明白什么是生死,什么是无望的思念,他无法对一个孩子描述死亡的残酷和时间的无情。他笑得虽然很蹩脚,那玩笑也开得不合时宜,但从那以后,我再坐那圈椅时,却从未因为想起老老太、太爷爷和奶奶而惊骇。我不再去找他们留下的痕迹,我很快就忘记了这件事情,在我的脑海中没有关于死亡的任何蛛丝马迹。
(19)我安然地蜷在圈椅上,嘴里含着一粒冰糖,懒洋洋地看书。时钟滴答滴答,光线透过窗棂照进来,很静谧,很祥和,我觉得一切都那么好,那么好……
11.概括文章第2段中描写的老圈椅的特点。(2分)
11.老圈椅设计简单朴素,用料讲究珍贵。 12.分析文中2个画线句的深层含义。(4分)
(1)我屡屡落空,被突然的惊骇吓倒。
(2)我不再去找他们留下的痕迹,在我的脑海中没有关于死亡的任何蛛丝马迹。
12.(1)“屡屡落空”指找不到老老太、老太爷、奶奶的踪迹;“惊骇”是指对死亡的困惑和恐惧。
(2)父亲蹩脚的玩笑让“我”对长辈们的“离开”释然,“死亡的残酷和时间的无情”没有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阴影。 13.分析父亲在文中的人物形象。(4分)
13.父亲是一个细腻的人,他用笑来化解和安慰“我”对死亡的困惑与恐惧;父亲是一个深沉的人,他“背着我哭”,宁愿独自承受失去亲人的哀痛,父亲是一个重视亲情的人,他对子女充满关爱,对长辈深切怀念。 14.文中多次提到“油漆”、“气息”、“痕迹”,有什么艺术效果? (4分)
5
14.①呼应题目。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紧凑。③构成多重象征,丰富文章内涵。 15.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写作手法和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15. 手法运用了环境烘托、以声衬静和反复的写作手法,
① 时钟、光线等意象的描写及声音的反衬为“我安然地蜷在圈椅上” 营造了静谧祥和的气氛,与前文我的困惑和惊骇相照应。②以“一切都那么好,那么好”反复收束全文,总结全文,肯定了老圈椅及它所代表的一家人的生活、几代人之间和睦的亲情。③“时钟滴答滴答”暗示这一切将继续延续,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三、古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复蒋松如书(姚鼐)
久处闾里,不获与海内贤士相见,耳目为之聩霿。冬间,舍侄浣江寄至先生大作数篇,展.而读之,欣忭不能自已。聊识其意于行间,顾犹恐颂叹盛美之有弗尽,而其有所引绳者,将惧..得罪于高明,而被庸妄专辄之罪也。乃旋获惠赐手书,引义甚谦,而反以愚见所论为喜,于是鼐.益自惭。而又以知君子之衷,虚怀善诱,乐取人善之至于斯也。鼐与先生虽未及相见,而蒙知.爱之谊如此。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故元、明以来,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然今世学者,乃思一切矫之,以专宗汉学为至,以攻驳程、朱为能,介于一二专己好名之.人,而相率而效者,因大为学术之害。夫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从者也。然苟大小之不分,精粗之弗别,是则今之为学者之陋,且有甚于往者为时文之士。先生之说失于隘者矣。博闻强识,以助宋君子之所遗,则可也;以将跨越宋君子,则不可也。 .
鼐往昔在都中,与戴东原辈往复尝论此事,作《送钱献之序》,发明此旨。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
“木铎”之义苏氏说集注固取之矣然不以为正解者以其对“何患于丧”意少远也至盆成见杀之集注义甚精当先生曷为驳之哉?朱子说诚亦有误者,而此条恐未误也,望更思之。 .
(选自《惜抱轩全集》,有删改)
[注]①霿(manɡ):晦,昏暗。②引绳:加以纠正。绳,纠正。③汉学:亦称“朴学”,指汉儒考据训诂之学。④宋君子:这里指宋代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⑤集注:指朱熹的《论语集注》。⑥盆成:人名,战国时人,仕齐而被杀。
6
⑥
⑤
④
③
②
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聊识其意于行间 识:记得 .B.而被庸妄专辄之罪也 被:蒙受 .C.而又以知君子之衷 衷:内心 .D.介于一二专己好名之人 介:留存 .
16.D(介:推介、介绍)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为 耳目为.之聩霿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而 展而读之,欣忭不能自已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之 博闻强识,以助宋君子之所遗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
D.者 朱子说诚亦有误者 今者项庄拔剑舞,奇异常在沛公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7.C(C均为连词,表目的,来。A介词,因为/判断动词,是;B连词,表承接,不译/连词,表修饰关系;D助词,??的地方/助词,用在时间词的后面,不译)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住在乡里的姚鼐在一年冬天读到侄子浣江寄来的蒋松如先生的几篇文章,十分高兴,大加赞赏,但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纠正。
B.蒋松如先生为人谦虚。在给姚鼐的信中,他没有责怪姚鼐浅陋专断,而为姚鼐的见解感到高兴,这令姚鼐对他更是充满敬重之情。
C.宋代程、朱解读儒家经书可谓深刻,他们的解读灵活通达,合于人情;他们还号召人们行动起来,践行他们的思想,并获得响应。
D.姚鼐在文中批判了当下独尊汉学的儒学研究现象,并直言其危害;姚鼐还从蒋松如先生的文章揣测先生未能摆脱汉学思想的影响。
18.C(“号召”一说无中生有,根据文意,是程、朱一生修养德行,践行自己的思想;且“获得响应”曲解文意,文中“向慕”的“向”是“向往”之意,而非“响应”之意)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木铎” 之 义 苏 氏 说 集 注 固 取 之 矣 然 不 以 为 正 解 者 以 其 对 “何患于丧” 意 少 远 也 至 盆 成 见 杀 之 集 注 义 甚 精 当 先 生 曷 为 驳 之 哉
19.“木铎”之义/苏氏说/集注固取之矣/然不以为正解者/以其对“何患于丧”意少远也/至盆成见杀之集注/义甚精当/先生曷为驳之哉(原文标点:“木铎”之义,苏氏说,集注固取之矣;然不以为正解者,以其对“何患于丧”意少远也。至盆成见杀之集注,义甚精当,先生曷为驳之哉?)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7
④
(1)是则今之为学者之陋,且有甚于往者为时文之士。(4分)
(2)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3分)
1)这就是现在的读书人的陋习,并且比过去写作时文的士人更严重。(关键点:“是”“陋”“甚”)
(2)不是不估量自己力量微小、孤单,但道义上不可以保持沉默而已。(关键点:“自度”“义”“默”)
参考译文:
长期身处乡里,不能和海内贤士见面,耳目因此变得昏聩。冬天时,侄子浣江寄来先生的几篇大作,展开来阅读,欣喜愉悦之情不能自己抑制。还记得文章的意旨,只是还担心不能将文章的大美赞颂感叹完全,但我对一些地方加以纠正,将害怕得罪您,而蒙受浅陋妄为、专断的罪过。竟然很快得到您的亲笔书信,引用义理,十分谦虚,反而因我的愚拙的议论感到高兴,于是我更加感到惭愧。而我又因为这件事知道了君子的内心谦虚能容纳他人意见,善于诱导他人,乐于肯定他人的好想法到这样的程度。我与先生虽然没来得及见面,却如此承蒙赏识喜爱的情谊。
从秦、汉以来,各位儒士讲解儒家经书的人很多,他们的观点相合和背离,本来不只是一种情况。等到宋朝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出现,确实对古人精深的意旨掌握了很多,不像古代的儒士呆板不通达又不合于人情。他们一生修养德行,又实在足够来践行他们的言论,从而被后世人向往仰慕。所以元、明以来,都用程朱理学选取士人。做官的途径一放开,做学问的人就把程朱理学作为追求富贵的途径罢了。程、朱的言论有错误,他们还信奉却不敢有一点违背,这本来是数百年来读书人的陋习啊。
然而现在的读书人,却想着矫正一切,把尊崇汉学作为最高层次,把攻击驳斥程、朱理学作为本领,一两个独断专行、沽名钓誉的人推介,其他人相继效仿,因而对学术危害很大。汉时人的言论,并非没有比宋代的准确而应当学习的。然而,如果不分大小,不分精细与粗陋地学习,这就是现在的读书人的陋习,并且比过去写作时文的士人更严重。先生的学说有失于狭隘。强调博闻强识,来弥补宋代君子的不足,就是可行的;想着来超越宋代君子,就是不可行的。
我过去在京城时,曾和戴东原一类人反复谈论这件事,写作《送钱献之序》,阐明这一观点。不是不知道自己力量微小、孤单,但道义上不可以保持沉默而已。先生心中,似乎还有汉学的思想存在但不能豁然与它告别,所以又极力为它论辩。
对“木铎”的意思,苏氏进行了解释,集注本来也采用了这一说法;但我们不把这一说法作为正确的解释,因为它与“何患于丧”的意思相距有些远。至于对盆成被杀的集注,意思非常精确恰当,先生为什么要反驳呢?朱熹的学说确实也有错误的地方,但这一条恐怕没有错误,希望您再想一想。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1——22题。(8分)
重 阳 (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①华:白发。②仕三已:《论语》令尹子文三仕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③就:接近,将要。④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⑤乌帽:即乌纱帽,明代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欹:倾斜。
2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绪?请简要分析。(3分)
21.本诗表达了诗人年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艰难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愤之情,家贫路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绪,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言之成理即可) 2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和分析。(5分)
22.①化用典故。“东篱”“门柳”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五柳先生”的典故, 仕三已:《论语》令尹子文三仕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对于国事忠心耿耿。拓展了诗
8
④
⑤
②
③
①
歌的内容,深化了诗歌主题。②借景抒情。借菊花未开,表达心境的寥落;借暮鸦的鸣噪,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闷,抒发诗人的悲凄之绪。③运用反衬,以声反衬静。
(三)阅读下列材料,完成23-24题(4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尽心上》 23.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 思想,被后人称为“亚圣 ”。(1分)
2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的三乐,每一点不超过10个字。(3分) 23.仁政(1分)
24.①父母兄弟的天伦之乐;②德行完满之乐(或无愧于心之乐、内心坦荡之乐);③教育英才之乐。(3分,每点1分。如果用原文回答,最多给1分) 翻译:孟子说:“君子有三件乐事,但称王天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病,是第一乐事;抬起头无愧于天,低下头无愧于人,是第二件乐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能教育他,是第三件乐事。君子有这三件乐事,但称王天下不包括在内。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 ,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3)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 。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5)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3) 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哲学家胡塞尔说,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确实,时代在改变,但有些或永恒或经典的东西永远不会消逝。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呢?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