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支持骨组织损伤:牙槽窝粉碎性骨折、牙槽窝壁折断、牙槽突折断、颌骨骨折 (4)牙龈和口腔黏膜的创伤:牙龈和口腔黏膜撕裂、挫伤、擦伤 牙外伤的临床诊断
1)病史的采集——外伤发生时间、地点、如何发生、是否处理、有无牙外伤史 2)临床检查:牙齿的完整性和颜色、牙龈和口腔软组织、牙齿位臵、叩诊和牙齿动度检查、牙髓活力测试、检查咬合、X线检查
牙外伤X线检查观察内容
①牙冠、牙根有无折断及其状态 ②牙槽骨、颌骨有无骨折及其状态 ③牙周膜间隙是否改变
④乳牙应观察牙根吸收情况以及继承恒牙胚的情况 ⑤年轻恒牙应观察牙根发育情况 ⑥邻牙情况
⑦是否存在陈旧性外伤,应注意牙根有无吸收及吸收方式
牙震荡concussion:是牙周膜的轻度损伤,通常不伴有牙体组织的缺损。伤后患牙有伸长不适感,轻微松动和叩痛。1-2周内应使患牙休息,伤后1、3、6、12个月定期复查。
牙折的分类和治疗
(1)釉质裂纹:无需特殊处理
(2)牙釉质折断:即刻复合树脂修复
(3)牙釉质-牙本质折断:即刻复合树脂修复
(4)冠折露髓:直接盖髓、活髓切断术、根尖诱导成形术 (5)简单冠根折:排龈止血复合树脂修复
(6)复杂冠根折:折断线最低点在牙槽嵴顶之上时行断冠粘接术;折断线最低点低于牙槽嵴顶,残留有效牙根可支持桩冠修复时行根管治疗-正畸联合根牵引术和冠延长术;残留牙根不足以支持桩冠修复应拔除
(7)根折:总的原则——使断端复位并固定患牙,同时注意消除咬合创伤,关注牙髓状态
近冠1/3根折:残留牙根不足以支持桩冠修复应拔除;残留牙根足以支持桩冠修复时,可行根管治疗-正畸联合根牵引术和冠延长术。
根中1/3根折:夹板固定2-3个月 根尖1/3根折:夹板固定 牙齿挫入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临床表现】:临床牙冠变短,常不松动,可有叩痛,牙龈可有淤血样改变。X线显示根尖 区牙周间隙变小或消失。
【治疗】:视牙齿发育程度、挫入程度区别对待
年轻恒牙——应观察其自然萌出,对严重挫入的牙齿,观察4周仍没有再萌出迹象,牙齿生理动度降低,应及时采取正畸牵引
牙根发育成熟的牙——挫入较少,观察再萌,没有萌出迹象采用正畸牵引;挫入较多牙钳即刻拔出,复位固定
牙齿全脱出的治疗
(1)牙根发育完成的脱位牙:就诊迅速或复位及时,术后3-4周再作根管治疗;2小时后就诊者,体外完成根管治疗,并经根面和牙槽窝刮治后,将患牙植入固定。
(2)年轻恒牙完全脱位:就诊迅速或复位及时,牙髓能继续生存。就诊不及时或拖延复位时间,则体外完成根管治疗,并经根面和牙槽窝刮治后,将患牙植入固定。
具体步骤:
1)牙齿储存:切忌干藏,可储存在生理盐水中 2)清洁患牙:注意不要损伤牙周膜 3)清洗牙槽窝:但不要搔刮牙槽窝
4)植入患牙:用最小的力把患牙放入牙槽窝 5)固定患牙:固定7-10天 6)抗生素应用
7)再植牙的牙髓处理:再植牙应在牙髓坏死分解前行牙髓摘除术,一般在再植后2周内
8)定期复查
再植牙的愈合方式:牙周膜愈合、表面吸收愈合、牙齿固连、炎性吸收 影响再植术成功的因素:再植时间(15-30min成功率高)、离体牙的保存、正确的再植术操作、患者的年龄和牙根发育程度 乳牙外伤——牙根或牙冠折断很少,多表现为移或脱出位。
总的治疗原则是使乳牙外伤对继承恒牙生长发育的影响降到最低。处理乳牙外伤时应考虑乳牙牙根与继承恒牙牙胚间关系的密切程度、距替牙的时间、患儿的配合程度。乳牙全脱出一般不进行再植。
第十章 牙周组织疾病和常见黏膜病
儿童牙周组织的特点
(1)牙龈特点:上皮薄,角化程度差,血管丰富,固有层结缔组织疏松,质地松软,颜色通常呈粉红色;乳牙游离龈比成人稍显肥厚,边缘圆钝,牙龈沟平均深度约1mm,附着龈宽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龈乳头扁平;点彩不明显。
(2)牙周膜特点:牙周膜的间隙较宽,纤维束疏松,单位面积纤维含量少,细胞含量多,血管、淋巴管丰富,活力较强。
(3)牙骨质特点:牙骨质薄且欠致密,钙化程度较低。
(4)牙槽骨特点:骨硬板较薄,骨小梁较少,骨髓腔大,骨质钙化程度低,血液和淋巴的供应丰富,骨质再建能力和代谢活力强。
儿童好发牙龈病的原因:
①牙龈上皮薄、角化差→→受细菌感染或外伤刺激后易发生炎症
②乳牙牙冠近颈部1/3处隆起,牙颈部明显缩窄→→龈缘易积存食物残屑而刺激牙龈 ③生理间隙的存在、萌出期暂时性的牙列不齐→→易使牙石附着、食物嵌塞,刺激牙龈 ④儿童期口腔清洁卫生工作难以完善。 ⑤全身因素:青春期性激素水平
单纯性龈炎(simple gingivitis):是菌斑性牙龈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好发于前牙区游离龈 和龈乳头,表现为龈缘和龈乳头红肿、易出血、龈沟液量增多,局部有牙垢和食物残渣附 着,一般无自发性出血,探诊出血对诊断有意义。
萌出性龈炎(eruptive gingivitis):是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萌出时常可见的暂时性牙龈炎。牙齿萌出前,临床上可见覆盖牙的黏膜局部肿胀,呈青紫色,内含组织液和血液,有萌出性囊肿之称
青春期龈炎(puberty gingivitis):是受内分泌影响的牙龈炎之一,好发于前牙唇侧的牙龈乳头和龈缘,牙龈红肿明显,龈乳头常呈球状突起。
药物性牙龈增生(drug-induced gingival hyperplasia):是指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苯妥英钠、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等所致的牙龈纤维性增生和体积增大。增生的好发区域的次序:上颌前牙唇面最好发,其次是下颌前牙唇面、上颌后
牙颊面、下颌后牙颊面。增生的牙乳头呈球状,继之相互靠近并向龈缘扩展盖过部分牙面。
遗传性牙龈纤维瘤:与遗传相关,有家族发病史。可累及全口的牙龈缘、龈乳头和附着龈,但不影响牙槽粘膜,增生的牙龈组织致密而硬,色泽正常略白。
侵袭性牙周炎(AgP):分为局限型LAgP和广泛型GAgP,AgP具有家族聚集性及种族易感性。伴放线聚集杆菌是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 。
LAgP ?
发病始于青春期前后,女多于男
牙周组织的破坏程度与局部刺激物的量不成比例
典型的患牙局限于第一恒磨牙和切牙,多为左右对称。
病变进展快,早期出现牙齿松动和移位,多见上切牙,呈扇形散开排列。
X线表现:第一恒磨牙邻面有垂直型骨吸收,若近远中均有垂直型骨吸收则形成“弧形 吸收”。切牙水平型骨吸收。
GAgP
广泛的邻面附着丧失,侵犯第一磨牙和切牙以外的牙数在三颗以上 有严重而快速的附着丧失和牙槽骨破坏 在活跃期牙龈有明显的炎症 有时伴有全身症状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鹅口疮”或“雪口”,
1)病因:白色念珠菌感染,加之婴儿缺乏脊髓过氧化物酶,唾液分泌少,有利于细菌滋生。
2)临床表现:①新生儿和6个月内的婴儿最易患此病。婴幼儿多表现为假膜型。最初受损粘膜充血水肿,随后表面散在的凝乳状斑点,并逐渐扩大而相互融合,形成色白微凸的片状假膜②全身症状多不明显③拒食和啼哭不安等症状较为多见
3)治疗:哺乳前后用1%-2%碳酸氢钠擦洗口腔,也可以用0.05%的龙胆紫每日3次涂抹,制菌霉素每2-3小时局部涂布1次,顽固病例采用两性霉素每日涂布4次,重症患儿可口服克霉唑;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口腔卫生及食具的消毒;母乳喂养者应用碳酸氢钠清洗乳头,及时换洗内衣,以消除感染源。
疱疹性口炎——多发生于6岁前的儿童,特别是在出生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多见。 1)病因:口腔周围与颜面部皮肤等部位的疱疹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 2)临床表现:①口腔黏膜散在的有簇集迹象的溃疡②口唇周围皮肤出现成簇的小水疱③发 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明显,全身症状往往在口腔损害后逐渐消退④拒食、烦躁不安
3)鉴别诊断: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4引起,全身反应较轻,病损分布只限于口腔后部)手足口病(由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引起,会出现皮疹)
4)治疗:局部治疗—局部涂布1%-5%的5-碘-去氧尿嘧啶核苷的悬浮液;若疱疹已破裂,且范围比较广泛时应采用湿敷,可用6-8层纱布浸在复方硼酸液中,取出后覆盖在病损表面。 全身治疗—保证患儿充分休息,体温升高者给退热剂,为预防继发感染,可加用抗生素
Riga-Fede病:专指发生于儿童舌腹的创伤性溃疡。原因:下颌乳中切牙切缘锐利;舌系带过短,且偏近舌尖。
Bednar溃疡:婴儿上腭粘膜较薄,常因吮吸拇指,橡胶乳头或玩具等摩擦,或在护理婴儿口腔时用纱布擦洗不当,造成上腭粘膜损伤,称为Bednar溃疡
地图舌(geograhic tongue):是一种浅表性非感染性的舌部炎症。病损部位由周边区和中央区组成,中央区表现为丝状乳头萎缩微凹,粘膜充血发红,表面光滑的剥脱样红斑,周边区表面为丝状乳头增殖而形成的白色或黄白色弧形边缘,且微微隆起。
口角炎
病因:创伤、感染、变态反应、维生素B2缺乏
第十一章 咬合诱导
咬合诱导(occlusive guidance):在牙齿发育时期,引导牙齿沿咬合的正常生理位臵生长发育的方法,称咬合诱导。咬合诱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咬合诱导是指保护牙齿,使其发育成正常合的一切措施和方法,包括龋齿的充填修复,牙髓病、根尖周病的治疗,以及乳牙早失的间隙保持等。
狭义咬合诱导是指通过间隙保持、乳牙部分磨除法、间隙处理、牙齿微小移动、上下颌合关系调整和口腔不良习惯破除等治疗手段,防止错合畸形发生或对已发生的错合畸形进行早期治疗等,诱导建立正常恒牙咬合关系的措施。
影响咬合发育的因素:龋病、牙齿发育异常、口腔不良习惯 龋病对合发育的影响
①乳牙邻面龋减小了牙冠近远中宽度,使邻牙移动,影响牙弓的长度和宽度。乳牙大面积龋坏还会影响合间高度。
②乳牙牙髓、根尖周病变,会影响乳牙根的正常吸收,阻止或延迟乳牙的正常替换,还会影响继承恒牙胚的发育情况及萌出方向。
③乳牙因晚期龋病过早丧失,尤其第二乳磨牙的早失,常致第一恒磨牙的关系紊乱和第二前磨牙的萌出困难或异位萌出。
④第一恒磨牙早失会影响正常恒牙合关系的建立
⑥严重者可降低儿童咀嚼功能,影响颌骨发育,造成牙量骨量不调 乳牙早失定义、危害、治疗 【定义】:乳牙由于龋病、外伤、恒牙异位萌出、先天性牙齿缺失、医源性过早拔除等原因在未达到正常替换的牙龄时过早缺失。X线片示:继承恒牙胚牙根形成不足1/2或牙根形成1/2但其合方仍有骨质覆盖。
【危害】:(1)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咀嚼功能↓→消化功能↓→不利于生长发育 →给颅底颌骨功能性刺激↓→影响颅合面发育
(2)错合畸形:邻牙向缺隙侧倾斜移动→间隙减小→继承恒牙的错位萌出或阻生 (3)影响发音
(4)不利于美观和心理健康 【治疗】:应视患儿的年龄、缺牙部位、骨量与牙量关系以及继承恒牙是否先天缺失、恒牙胚发育情况、牙齿萌出的先后顺序等因素而决定是否使用间隙保持器。 牙齿早失后的间隙变化:乳切牙早失,间隙变小或消失的可能性较小;乳尖牙常常受恒侧切牙萌出时的压迫吸收而早期脱落。间隙极易变小,甚至消失,致使恒尖牙异位萌出;第二乳磨牙早失发生间隙丧失的情况较第一乳磨牙多见,如果第一恒磨牙正在萌出时,磨牙间隙更容易缩小或消失。
间隙保持器 【适应征】:
(1) 乳牙早失,恒牙胚牙根形成不足1/2或牙根形成1/2但其合方仍有骨质覆盖 (2) 牙根形成超过1/2,也无骨质覆盖,但间隙已有缩小,将造成恒牙错位萌出或阻生者
(3) 恒牙过早萌出者,此时应在间隙保持的同时加以阻萌 【意义】:
①防止邻牙向缺隙部位倾斜和对合牙伸长 ②保持早失牙齿的近远中、垂直向间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