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优雅
——写字教学浅谈
【内容摘要】
写字教学应该涵盖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把脚稳稳实实地踏于地上,这正是写字教学的第一步。如何写出一手有灵气的好字,关键在于手腕的运作。在写字教学中,应格外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字的好坏对人的一生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写字训练,学生可以受到美的感染,培养审美观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文只要旨在引领学生提笔即练字,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激发学生高昂的写字兴趣。如何使他们的书写水平日渐提高。
【关键词】
脚踏实地、行云流水、妙笔生花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是关于学生学习的。一怕写总结,二怕写评语,三怕写论文。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想说的。虽然也只是调侃下,但确实是我的心声。以下的文字有了这个铺垫之后,就显得随性很多,也就更不像一篇论文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汉字书写是人们学习、工作的基本技能。一手好字可以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可是现在的学生书写能力越来越低,字越写越差。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认为最主要问题是出在课堂上。审视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教师更多的注重读,而对写字的指导已经淡化。祖国汉字的形体美、结构美,正背离新课标的要求而越走越远。课堂写字指导已经刻不容缓!
爱默生说过:“如果两眼生来为着注视,美就是她存在的理由。”我们的语言文字,有着深广的关于美的涵义。一手漂亮的好字,就如同人的颜面一般,可以提升个人的形象。因此,写字教学在中国古代教育及现代教育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是孕育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起点。写字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写字教学应该涵盖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而不光是在低中段的教学之中。
一、脚踏实地
司马光为了编定《资治通鉴》,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他学风严谨,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司马光曾问他的好友邵雍:“你看我是怎样一个人?”邵雍回答说:“君实,脚踏实地人也。”意思是说司马光研究学问,勤奋刻苦,踏实认真。这就是“脚踏实地”这个成语的来源。做人做文,自然应当脚踏实地。
取其字面意思,把脚稳稳实实地踏于地上,这正是写字教学的第一步。这要求看似简单,实则蕴含许多。如若一个人连双脚都无法稳定下来,又怎么能从容地踏出第一步呢?现下的学生由于一直惯就的不良习惯,总是眼神迷离,魂灵出窍的模样。至于坐的姿势就更是纷杂,不是把双脚搁在课桌横杠处,就是拎了双腿,绞了双脚,只拿脚尖触着地面。驼背塌腰的也是不计其数。在写字之前,很有必要端正学生的姿势。身正自然行正,字也自然就立起来了。而身正的首要基础就是脚踏实地,做个有根的人,比讲什么空乏的道理都强。
二、行云流水
行云有形,贵在变幻。流水无形,贵在畅达。写字如果能做到舒展自如又变化多端,那就定是赏心悦目的至高境界了。传说王羲之偶遇白云先生,先生在其手心写下一字,暗含笔法秘诀。这个简简单单的“永”字,如流水般曲曲折折,久远深邃。永字八法更是深入人心。在我们的写字教学中,不妨参照这个方法。“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竖为弩,用力也;钩为趯,跳貌,与跃同;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捺为磔,裂性为磔,笔锋开张也。”细读这些笔画解析,莫不惟妙惟肖,比拟精当。
文喜看山不喜平。绵延起伏才是好山色。而字却不能如山一般太过波折,我们常常强调写字要写得工整平稳,在稳中再求些变化,就更有韵味了。如何写出一手有灵气的好字,关键在于手腕的运作。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写字方法后,手腕如何使力,就是字是否轻灵的关键了。如果学生能运用手腕的力量,起承转折,控制得当,写字时自然收放自如,写字的质量和速度都能得到提升。相反,如果写字时,不强调运用手腕的力量,而是将整个肘部上下左右地移来挪去,那这字就生涩许多,笔画多如火柴棍般僵硬无趣。所以,我们在进行写字教学时,应常常提醒学生多做手腕运动。熟能生巧,当学生摸透了各类笔的性情之后,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中国字来。
三、妙笔生花
传说李白少年时,梦见笔头升花,从此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其实,美字和美文一样,都能叫人心里开出花来。在教学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审美水平出发,借助一些直观形象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美丽。
一个有着高雅的审美情趣的人,必定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有着敏锐触觉的人。我认为,在写字教学中,应格外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可出示同一个字的不同构建方式,让学生凭直觉判定字的美丑,再通过仔细观察,找出原因。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用心揣摩后,有了基本的鉴赏能力,写字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性。
在多年的写字教学中,我还想出了一些很管用的小点子。比如把大小不匀的组合比作蚂蚁和大象,比如把高低不平的排列比作爬山坡,学生在会心一笑后,就明白了章法的重要性。汉字就是这么神奇,看到“笑”字,你就真笑了;看到“哭”字,你就真伤心了。带着情绪去写字,用心了,字也有了生命力了。“口”字如果都封得严严实实的,就没法喘息了。“门”字如果上边大下边小,人就没法进出了。“氵”如果三个点都连成一条线,那就成流泪的傻子啦,把其中两个点错开些,这些小水珠就又蹦跳起来了。“辶”是最难写的一个偏旁,不是把折省略了,就是跟刻刀一般写呆了。你发现了吗?这“辶”好比一只可爱的小孔雀,高耸的羽冠,婀娜的身姿,长长的翎毛,神韵俱佳。有了这样的认知,再难写的字也难不倒了。
四、身正为范
教师的示范性、表率性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板书时要一笔一画,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安排好字的结构,注意字的笔顺。要保证展示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汉字。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在批改作业写在批注时,教师的一手好字同样吸引着学生,潜移默化,学生的书写才会不断地进步。在面对面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姿势。教师的认真细心的态度,会给学生良好的示范作用,这种无语的教学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五、趣味盎然
写字是一件枯燥的事,怎么让小学生爱上写字,是对教师的智慧一大考验!小学生心理不稳定,对外界事物的接受只是靠一时的冲动,而这种冲动就是兴趣,
教师怎么样才能将这种冲动持续保持下去呢?抓住学生的好胜、好奇心理,展开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和保持写字的兴趣。
可以通过讲练字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过许许多多的书法家,到今天还流传着他们的奇闻轶事。如王羲之“力透纸背”的故事,柳公权勤奋练字的故事,郑板桥“卖字助穷人”的故事,萧峰学写\凤凰尾\等等。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这些故事,然后讲给大家同,去感受的故事主人公刻苦练字的精神以及他们高尚的人格,从中受到受到启发,在写字过程中个个表现得兴趣盎然。
解字说意,编写小故事。为了引发学生认字、爱字的兴趣,在分析字形结构的时候,根据字的各部分编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特别是一些象形、会意的汉字,让学生能够在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对汉字产生好奇的探究之情。如:思: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 喜:一口吃掉十颗豆豆。 告:一口咬掉牛尾巴。 等等,都是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生性好动,好胜心、荣誉感极强,他们总渴望自己的成功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许。针对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写字教学中,可安排写字状元活动。在活动中,对表现好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比原来有进步的学生也给予精神肯定。
在班级内部举行写字展览活动,展而不比,减轻压力,激发学生的写字热情。 将写得好的学生作品放到班级的“写字评比专栏”和“写字作品展园地”,也推荐参加学校组织的优秀作业评比,学生书法表演赛等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地展示自我,发展自己的特长。
六、稳扎稳打
严格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字的基本笔画、字的偏旁、字的结构。清晰地感知字形;通过分析、比较,准确地认知字形;注意字形特点及形近字的细微区别,牢固地记忆字形。
教师课前对要写的字进行认真分析,对难写的字或有规律性的字进行范写,也可利用课件或范写强化某一部件,给学生以真正的示范效果。写字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看准田字格,不随便下笔。一旦下笔,力争一次就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整洁。在学生仿写时,教师要注意随时矫正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方法、
运笔情况,字的结构搭配等。
评字是整个写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但常常因为课堂结束的原因被教师忽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自评、互评、点评,于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评价时要集体矫正;而个别问题应个别辅导,不能轻易放过,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七、轻车熟路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头要正,肩要平,身坐直,本放正;手离笔尖一寸远,眼离书本一尺远,身离桌子一拳远”这些基本的写字姿势一定要求学生做到,至少要保证在写字课堂上做好。在整个课堂过程中教师要时常提醒学生做好写字的姿势,日积月累的提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总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课堂上一定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写字,把字写好,这是根本。要把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手规范的汉字当成自己不懈的追求目标。引领学生提笔即练字,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使他们的书写水平日渐提高。一笔一画写神韵,一撇一捺学做人,这是我们的根。
前段时间,听了丁慈矿老师关于民国语文教材的解读。借用丁老师的一个小标题:渐行渐远的优雅。古人衣袂飘飘,笔墨香溢的洒然,让人心生钦慕。虽说我们不可能回到那个年代,但至少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们感受这份渐行渐远的优雅。无论是硬笔还是软笔,只要孩子们握着它们的时候,心生向往,那就足够了。我们永远都怀揣着一个飞翔的梦想,那么,让我们和手中的生花妙笔一起起飞吧!
【参考文献】
《闻见前录》第18卷 (宋 邵伯温) 《翰林禁经》 (唐 李阳冰) 《开元天宝遗事》 (五代 王仁裕) 《守护优雅的汉语》 (丁慈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