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专业基础知识
一、动物营养
我们知道,任何物质不会会凭空产生,动物也是一样,它要生存、生长、乃至产肉、产奶、产蛋,都须要吃入营养物质即饲料来完成。而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外乎六大类:水份、蛋白质、糖类、脂肪、矿物质、维生素。
(一)蛋白质
1、蛋白质的作用:
(1)构成动物体的重要物质。
动物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如肌肉、皮肤、内脏、血液等,均是由蛋白质作为基础物质而构成的。蛋白质是动物体内除水分之外,含量最高的物质,通常能占到动物干物质的50%左右。肌肉、肝、脾中可达80%。各种组织器官之所以具有特异性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因组成该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种类和存在形式不同所致。例如,球蛋白是构成体组织的主要组分,白蛋白是构成体液的主要组分,硬蛋白则是构成骨骼、筋腱、韧带、毛发和蹄角等的主要组分。因此,动物体的妊娠、生长、泌乳、产毛和产蛋等生理生化过程,均是以特定的蛋白质作为物质基础的。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三大营养物质中都含有碳、氢、氧,惟有蛋白质中含有氮。所以,蛋白质乃是动物机体的氮的唯一来源,无论是脂肪或碳水化合物均不能代替它。
(2)蛋白质是更新组织的必需物质
动物体在生长过程中,身体的各种组织细胞不断分解与合成而更新,即使成年动物,在其体蛋白含量基本恒定情况下,也需要不断摄人蛋白质,以补充体组织蛋白合成之需。这是因为组织蛋白质在更新过程中分解生成的氨基酸,并不能全部用于再合成蛋白质,其中有一小部分氨基酸经一系列变化而分解为尿素、尿酸及其他代谢产物而排出体外。据实验测定,动物体蛋白总量中每天约有0.25%~0.30%进行更新。若按此计算,则每经12~14个月体组织蛋白即全部更新一次。
(3)蛋白质是动物体内的功能物质
动物体中许多重要的功能物质,如酶和激素在体内起催化和调节代谢的作用,免疫抗体(免疫球蛋白)能增强防御机能和提高抗病力的,血红蛋白承担运输氧的功能等,这些物质均是以蛋白质为主体而构成的。此外,动物体内酸碱平衡的维持、水分正常的分布、遗传信息的传递,以及许多重要物质的转运等,无不与蛋白质有关。
(4)蛋白质可供作能源物质
蛋白质亦可作为动物机体的能源物质。虽然蛋白质的主要营养生理功能并非氧化供能,但因为动物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旧有组织细胞要不断破坏分解,在此过程中蛋白质可氧化产生部分能量;另外动物体所进食的饲料中的蛋白质,如果数量过多或品质不符合要求,亦将被氧化而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最终均构成动物机体所需能量的补充来源。蛋白质除可经分解直接氧化供能外,还可经脱氨作用将无氮部分转化为体脂肪,作为能源储备以供不时之需。
2、蛋白质的组成
蛋白质主要是由碳、氢、氧、氮等四种元素所组成。此外,多数蛋白质还含有硫,
1
有的蛋白质尚含有磷、铁、铜和碘等。动植物体内含有的氮,绝大部分均存在于蛋白质中,不同蛋白质的含氮量虽有所差异,但皆近于16%。因此,动植物样品中每克氮的存在,就表示样品中约含有蛋白质6.25(100:16),故亦常将此值称为蛋白质转换系数。它主要被用于蛋白质的定量测定,因为在测定样品蛋白质含量时,一般是根据测出的含氮量换算蛋白质含量。换算公式如下:
蛋白质含量(g%)=每克样品含氮克数X6.25X100 按上式计算的样品蛋白质含量是近似值。
由于动植物体内除蛋白氮外尚含有非蛋白氮,故按上述定氮法测得的蛋白质,亦常称为粗蛋白质。
蛋白质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各种AA按不同的顺序排列就构成了不同的蛋白质。而AA的排列是按不同的遗传信息进行的,不同的动物遗传信息是不同的,这就使世界千差万别。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也是以AA的形式进行的,蛋白质在消化酶的作用下生成眎、胨、小肽,最后生成AA,再以AA的形式吸收。
AA可分为必需AA和非必需AA两大类,动物体内不能合成,而必须由饲料中提供的称必需AA,(赖、蛋、色、苏、精、亮、异、苯、缬、组),动物体内能合成的,称非必需AA,(丙、天门冬、瓜、胱、谷、甘、羟、脯、丝、酪)。
必需AA中,在饲料中含量较少,容易缺乏的称限制性AA,最少的称第一限制性AA,次之称第二限制性AA。猪饲料第一限制性AA是赖氨酸,鸡饲料中第一限制性AA是蛋AA。补充限制性AA的用量可明显促进生长。AA的营养遵循木桶原理。
3、蛋白质缺乏对动物的影响
(1)消化机能减退
日粮中蛋白质缺乏,会首先影响胃粘膜及其腺体组织的更新,从而影响消化液正常的分泌,所以会引起动物食欲降低,采食量减少,营养不良及慢性腹泻等。
(2)生长减缓和体重减轻
体内缺乏蛋白质,幼龄动物会影响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使生长速度降低甚至停止生长;成年动物则会因体组织器官尤其是肌肉和脏器的蛋白质合成不足,而使体重大幅度减轻,并且这种损害很难恢复正常。
(3)繁殖功能紊乱
日粮若缺乏蛋白质,会影响脑垂体的作用,而脑垂体是控制和调节生殖机能的重要内分泌腺,从而抑制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其有害影响对于公畜表现为使睾丸的精子生成作用异常、精子数量和品质降低;对于母畜则表现为影响正常的发情、排卵、受精和妊娠过程,导致难孕、流产、弱胎和死胎等。
(4)生产性能降低
各种畜产品如乳、肉、蛋和毛等,其基本组分均为蛋白质,故当日粮缺乏蛋白质时,将严重影响动物潜在生产性能的发挥,产品的生产将骤然减少,产品品质也明显降低。
(5)抗病力减弱
缺乏蛋白质可招致动物健康状况严重恶化。这是由于血液中免疫蛋白的合成、各种激素和酶的分泌量显著减少,从而使机体的抗病力减弱,易于发生传染性和代谢性疾病。
2
(6)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异常
缺乏蛋白质,肝脏将不能维持正常结构和功能,出现脂肪浸润,血浆蛋白合成减少,致使血浆蛋白尤其是白蛋白浓度下降,出现贫血;还会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机体对应激状态的适应能力下降。肌肉组织亦会因蛋白质缺乏而致肌肉蛋白合成与更新不足,造成正常结构不能维持而致肌肉萎缩。此外在幼龄动物还会因缺乏蛋白质而严重影响骨骼的生长。
4、蛋白质过剩对动物的影响
日粮中蛋白质过剩一般不致对动物机体造成持久的不良影响,因为机体具有氮代谢平衡的调节机制。当日粮蛋白质含量超过机体实际需要时,过剩的蛋白质分子中的含氮部分,可通过一系列变化而转变为尿素或尿酸由尿排出体外;无氮部分则作为能源而被利用。然而,这种调节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当蛋白质大量过剩以致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时,则会造成有害的后果。主要表现为代谢机能紊乱,肝脏结构和功能损伤,最终导致机体中毒。此外,由于大量能量被用于异常代谢和由尿中排出,致使饲料能量的利用效率明显降低。
(二)糖类(碳水化合物) 1、作用
(1)氧化供能:C6H12O6+6O2 6CO2+H2O+能量
(2)作为机体构成物质:核糖和脱氧核糖是细胞中核酸有组成成分,粘多糖
是结缔组织的组成物质。有时糖类还与蛋白质或糖类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糖蛋白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糖类是神经细胞的组成成分。
(3)作为营养贮备:植物中淀粉;动物体内的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4)合成乳脂和乳糖:葡萄糖 丙酮酸 乙酰酰辅酶A 乳
脂
葡萄糖 乳糖
(5)合成非必需AA:糖类的某些中间产物,可与氨基结合成AA。例如:α
-
酮戊二酸与氨基结合形成谷氨酸,而谷氨酸又可与丙酮酸经氨基移位而生成丙氨酸。
2、糖类的组成:
糖类由碳、氢、氧三种元素所组成,其中氢与氧原子之比大都是2:1,与水组成中氢、氧比例相同。
糖类有单糖:戊糖:核糖、脱氧核糖、木糖、阿拉伯糖 己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 低聚糖:二糖:蔗糖、乳糖、麦芽糖等; 三、四、五糖等。
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粘多糖。 3、消化吸收: 淀粉、纤维素等多糖分解成葡萄糖,大部分被吸收,剩余部分可被细菌分解产生有机酸。 (二)脂肪 1、作用
(1)供给机体热能
3
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供给机体热能。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二者虽同为碳、氢、氧三种元素所组成,但在脂肪的化学组成中,碳的比例相对较大,而氧的比例相对较小,因此脂肪可比同等重量的碳水化合物产生更多的能量。根据实际测定,单位重量脂肪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同等重量碳水化合物所产生能量的二倍以上。正是由于脂肪可以较小的体积蕴藏较多的能量,所以它是动物体储备能量的最佳形式。
动物体作为能量储备的脂肪。主要沉积于皮下、肠膜、肾周及肌肉间隙等部位。
(2)作为体组织生长和修复的原料
脂肪是动物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膜是由蛋白质和脂肪所组成。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微粒和高尔基氏体等主要是由磷脂所组成。动物体各种组织均含有脂肪。神经组织含有卵磷脂、脑磷脂、神经磷脂和脑苷脂;肌肉、皮肤中含有三甘油酯、磷脂和胆固醇;血液中则含有三甘油酯、磷脂及脂肪酸。此外,各种内脏器官亦含有脂肪,如肝脏存在脂肪酸和磷脂,肾脏、肺脏存在三甘油酯、磷脂、脂肪酸和胆固醇等。正是由于脂肪遍布于各种组织器官,所以动物为生长新组织及修复旧组织,必须经常由饲料摄取脂肪或形成脂肪的原料。
(3)供作合成内、外分泌物质的原料
脂肪可供作合成各种内、外分泌物质的原料。类脂肪中的胆固醇,是动物体合成许多种内分泌物质如雌素酮、雄素酮、睾丸素酮、妊娠素酮、脱氢肾上腺素等的主要原料。脂肪亦是构成许多种外分泌物质如乳、蛋黄、皮脂等的重要原料;因此,泌乳动物和产蛋家禽所需脂肪尤多。羊毛品质亦与含脂量有关,如细度70支的羊毛其含脂量为17.4%,而细度为48支的羊毛含脂量仅8.6%。
(4)提供必需脂肪酸
动物体组织细胞不能合成某些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而这些脂肪酸却又是保持动物体正常组织细胞结构所必需。因此,这些脂肪酸必须由饲料脂肪提供,或在体内由特定脂质前体物转化而成。
(5)供作溶剂与载体 脂肪可作为溶剂,供动物体内吸收和转运脂溶性维生素之用。各种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及胡萝卜素等,不仅须首先溶于脂肪而后才能被吸收,而且吸收过程还需有脂肪作为载体,因而若无脂肪参与将不能完成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过程,从而导致脂溶性维生素代谢障碍。
2、脂肪的组成 (1)中性脂肪的组成
它是1分子甘油与3分子脂肪酸构成的,以称三甘油酯。其通式可表示如下: 脂肪酸的种类很多,已经发现的脂肪酸有10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含偶数碳原子的直链高级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中以棕榈酸(软脂酸)与硬脂酸最为普遍,而不饱和脂肪酸中则以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最为普遍,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脂肪中。
饱和脂肪酸熔点较高,而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较低。由于植物脂肪的主要成分是不饱和脂肪酸所形成的甘油酯,其熔点低,所以植物脂肪在常温下为液体;而动物脂肪一般是由饱和脂肪酸形成的甘油酯,故其熔点高,所以在常温下为固体。
(2)类脂肪的组成
类脂肪是指含磷或含糖的脂肪,因而可分为磷脂与糖脂两类。 磷脂 磷脂是动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在动物的各种组织器官如脑、心脏、肝脏、
4
肾脏、骨髓、神经以及禽蛋等中含量较多,而在植物则以种子中含量较多。磷脂中以卵磷脂、脑磷脂和神经磷脂最为重要。
糖脂 糖脂是一类含糖的类脂肪,在其分子结构中含有1分子以上的糖。糖脂是禾本科青草和三叶青草脂肪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是半乳糖脂(约占60%)。
(3)蜡
蜡是高级脂肪酸与高级一元醇所生成的酯。一般为固体,不易水解。组成蜡的脂肪酸一般为分子量较高的脂肪酸。 蜡广泛分布于动植物体中。在动物体内多存在于分泌物中,它们主要起保护作用。在动物的毛、羽等中因蜡的存在而具有一定的防水特性。蜡不具有营养价值,故当饲料中含量高时,将导致对饲料脂肪营养价值作出高于实际的评价。
(4)固醇
固醇类化合物是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是四个环组成的一元醇。因此,所有固醇类化合物其基础结构均为环戊烷多氢菲。 固醇类化合物中最重要的是胆固醇和麦角固醇。
胆固醇:胆固醇是动物固醇,故仅存在于动物组织中,植物组织中无胆固醇。动物体可以合成胆固醇。胆固醇分布于各种组织细胞中,其中以脑组织细胞含量最高,可达干物质重的17%;其次在神经、肾脏、脾脏和皮肤等的组织细胞中亦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在动物体内许多其他重要的固醇均可以胆固醇为原料进行合成。
麦角固醇:麦角固醇的结构不同于胆固醇之处在于多两个双键。它广泛分布于酵母、菌类和高等植物中。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可转变成维生素D。
3、脂肪的性质 (1)水解作用
脂肪可在酸或碱作用下发生水解,水解产物为甘油和高级脂肪酸。动植物体内脂肪的水解是在脂肪酶催化下进行的。水解所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大多无臭和无味,但低级脂肪酸尤其是丁酸和己酸水解产生的脂肪酸却具有强烈的异味。许多种细菌和霉菌均可产生脂肪酶,故饲料保管不善时其所含脂肪易于发生水解而使饲料品质败坏。动物所采食的饲料脂肪在进入消化道的十二指肠部分可大量被水解。
(2)酸败作用
天然脂肪暴露在空气中,经光、热、湿和空气的作用,或者经微生物的作用,可逐渐产生一种特有的臭味。此种反应称为酸败作用。脂肪发生酸败的原因有二:①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而生成分子量较小的醛与酸的复杂混合物,并且光和热能加快这一氧化过程。②脂肪在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情况下,可因微生物的作用而发生水解,产生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可经微生物进一步作用发生氧化,再经脱羧而生成酮。脂肪酸败产生的醛、酮、酸等化合物,不仅具有刺激性异味,而且在氧化过程中所生成的过氧化物还会使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发生破坏。脂肪的酸败程度可用酸价表示。所谓酸价系指中和1g脂肪的游离脂肪酸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通常酸价大于6的脂肪即可能对动物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氢化作用
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因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故可与氢发生反应使双键消失,转变为饱和脂肪酸。例如,油酸经加氢作用后可转变为硬脂酸。反刍动物进食的饲料脂肪可在瘤胃中发生某种程度的氢化作用,因而其体脂肪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4)抗氧化作用
天然脂肪可因存在抗氧化物质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抗氧化作用。然而,抗氧化物质的作用仅能维持一定的时间,当其失去效用时脂肪仍将被氧化。许多化合物如苯酚、苯醌、生育酚等均具有抗氧化作用。因此,在饲料保藏过程中为保护脂肪不被氧化,可选用某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化合物作为添加剂。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