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解和记忆效果,而且很好地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确实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教师乐教,学生爱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语文教学后,它具有特殊的魅力,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必须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如: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要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往往需要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而这种讲解常常会使学生乏味。信息技术具有画面清晰、色彩亮丽、动态感强的特点,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景,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收到极好的效果。
如在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一文中,课文介绍“仙桃石”的样子时说,“就像一个巨大的仙桃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抓住一个“飞”字向学生提问:把“飞”字换成“掉”字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学生说:如果换成“掉”字,那这块奇石就会连滚带摔地摔到山下,摔得粉碎;所以还是用“飞”字好,可以落到想要落的地方。我采用动态效果,出示奇石飞落山顶的一段动画: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上飞落下来,落在石盘上,石头渐渐羽化成一个大桃子,再渐渐变成一块石头。形象有力地说明了“飞”比“掉”好。学生眼前豁然开朗,难点解决,比喻句的教学也水到渠成。
(二)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
1 / 8
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美啊!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激发学生乐于写作。在作文教学中,教者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母亲的恩情》时,结合图片介绍感动着中国的好妈妈,观看影片中的部分片断,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情,写作欲望被激发,纷纷拿起笔,写《夸夸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等,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
二、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必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一)图文并茂,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在语文课中结合课文,恰当地采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
(二)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现代认知心理表明:一幅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动态的场景,往往可以诱发认知内趋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从而产生说话的欲望。口语训练时,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课堂上播放一段少儿文艺节目或影片,引导学生口述观看的节目精彩片段或观看后的感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学第七册课文《黄继光》时,结合课文内容,我适时播放了影视片段:黄继光为了让战斗取得胜利,不顾个人安危,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光荣地倒在了血泊之中。学生看了,感动不已,同时也感慨万千,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感想,不仅使阅读教学达到高潮,口语训练也水到渠成。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演示“人字形”线路时,我及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除了“人字形”线路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可能讲“之字形”及“螺旋形”线路。用这些办法会怎么样呢?于是我把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放给学生看,其运行结果因车身过长而在岔口处失败。这样在对比中,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另一方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更深入,理解更贴切,运用更灵活。
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
2 / 8
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那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兴趣是通往学习的大门,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和创新潜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信息技术时代,课堂教学需要多媒体。多媒体出现于课堂,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多媒体教学以其本身的生动性、直观性、高效性,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但多媒体如一把双刃剑,用得合理恰当,则能改变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则会削弱学生注意力,替代学生思维和想象,也会降低教师个人魅力,使教师成为课堂上无所事事的“第三者。”教师只有通过扬长避短,合理使用,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先进作用。 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盲目追求美感,华而不实。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教师所用的课件从图片的处理、文字的选择到播放的艺术效果,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追求细节的完美固然是好,但是也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上。语文课堂常有复习词语的这样环节,有的课件在显示词语时,在同一张画面上显示了三、四种不同的字体,或是选用一些毫不相干的图片做背景,还不时跳出几个动画的卡通小人物。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到,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会自然地将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到热闹的场景上,从而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
2、过分依赖多媒体,削弱了老师的魅力。现在的课堂,示范朗读有音频资料,指导写字有一笔一笔的动画过程。教师反倒显得毫不相干,无所事事。德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个人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语文老师的一笔好字,会使很多学生注意自己的书写;教师儒雅的气质,饱满的激情,个性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会激发很多学生的朗读热情。教师的魅力将对学生作用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做到的。
3、出示大量文字图片,完全取代了文本。笔者听过好几节语文课,从头到尾,学生连书本碰都没碰,或者是碰的很少。课文的文字一个个打在课件上,插图也费劲心思用扫描仪扫出来展示。文章的重点语句,需要反复揣摩品味的,可以打出,方便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交流。全部内容都用电脑出示有什么意义?实在是不必要的麻烦。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孩子看着书上的插图肯定比看着大屏幕上的图片更加细致,孩子手捧书朗读肯定比仰着脖子看大屏幕读感觉更清楚、更惬意、更入情。再者,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令人感动、产生共鸣的情节上或旁边及时注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会帮助其加深对这一内容的印象。从这一点,取代了文本的多媒体,完全是本末倒置、适得其反了。
4、再现情境,忽略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众所周知,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
3 / 8
学作品大多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叶圣陶《文学作品的鉴赏》),都是“以语言或它的书面符号……文字为物质手段,构成一种表象和想象的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再创造的”(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这一“思维外壳”,去接受作者的审美经验,感知形象,体会情味,领悟理趣。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学生从画面展示的内容中很快找到了小壁虎向老牛、小鱼、燕子借尾巴。学生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想象,所有的东西课件都演示出来了,实在显得喧宾夺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何以得到锻炼?
5、为“用”而用,盲目“拿来”。在很多的教学评比活动中,课件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众多的教师为了评比、上公开课、观摩课等做了课件,有些实在是为“用”而用,追求一种形式,图个时髦而以。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一个精美的课件,需要运用大量的图片、动画、MTV、MP3、WAV等背景音乐,需要耗费一名制作老师的大量时间。而且有许多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课件制作培训。 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颇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解决方法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正确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
谈到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应该知道何谓“多媒体”。“多媒体”即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信息等多种媒体的组合。如教师的板书属于文字媒体、教师的语言属于声音媒体、幻灯片为图像媒体、录相片为视频媒体等等。多媒体电脑属于其中一种,它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多种媒体进行整合,所有的媒体均能在电脑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而“辅助教学”,在不同的层面上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宏观辅助,通过教师对课程的深究,设计合理的脚本,代替教师完成一些适于计算机来完成的教学工作,在使用环节上表现为“个别交互”的辅助学。其二是微观上辅助,即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拐棍”,对教师实施具体的帮助,在使用环节上表现为“集体交互”的辅助教。“辅助”决定了它的一切设计应为教学的某一个环节,起“烘托”,“渲染”作用,而不能代替教学。 2、坚持适度、有效性原则 首先课件数量上要适度。再新奇的事物经常出现学生也会感觉厌烦,而且会增加教师不必要的负担。其次课件的趣味性要适度。趣味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过分。当一个选择题做错时,来一个哭丧的卡通脸加一声夸张的警告,是非常不合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视听手段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刺激,使之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但这样的刺激一定要精选,要有实效性,针对性,要有明确的目
4 / 8
标,要解决一定的问题,尽量是一节课中至关重要的信息、重点难点。无关紧要的内容尽量不在课件里出现。不要追求课件形式上的完美,表面上的热闹,这样只会造成信息堵塞,以形式害内容。
3、将多媒体的优势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巧妙结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更多的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而多媒体课件里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极大满足了学生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距离,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从这一点看,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主要表现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两个方面。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在教学中播放傣族人民过节时的一段视频资料,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中去感受课文描绘的场景,从而更好地去感悟、品味文章的语言。教学《黄果树瀑布》、《鼎湖山听泉》等一类写景文章时,尽管文词优美,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很难将那些优美景物与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学生眼中只有枯燥的文字符号,因而教学中就更谈不上对孩子们美的熏陶与感染了。课堂上运用课件播放了优美的风景图片,并配以优美的乐曲,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真正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再转入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兴趣盎然。新教材也选编了很多古诗词和现、当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凝炼,表达含蓄,意境深远。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想象力的贫乏(尤其是来自贫穷地区阅读量很小的学生)一般都很难想象出诗歌描绘的画面,品味出诗歌的意境。如果利用多媒体,再现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描摹富有特征的形象画面,无疑会把学生带入久远的历史中,体会诗人的悲与喜,品读出诗文的意境。在讲杜甫的《绝句》时,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的画面随着朗诵进程陆续呈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达到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同时,又显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整个过程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烘托出我国古诗特有的意境美。
4、多媒体的运用要与语文课程有效整合
实施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如下问题: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改进教学手段,组织引导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如何处理好语文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如何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力工具,这也就是新课标要求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目前语文课上最常用的教学课件通常是演示型课件。这种课件比起传统的口授、板书更加直观、丰富、生动、形象,但如果将它作为语文课堂上唯一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恐怕还是会有相当的局限性。演示型课件通常用来提示、呈现相关教学内容,主要适于作为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在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练习交流等教学环节中很难充分发挥作用。“整合”则要求多媒体的使用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与结果。其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
5 /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