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只?鸭比鹅多多少只?鹅比鸭少多少只?”等问题;再解决问题(2)学生就会去选择“鸡有11只”这个有用信息??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头脑中自然地建立了信息之间的联系,那么根据问题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就加强了,同时也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打下了基础。
二、数量分析,寻求策略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只注重教给学生记类型、套公式,这种方法割断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不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而课改后又有些教师走极端:认为新课程下解决问题的教学可以不讲数量关系。其实不然,试想一下,一个搞不清数量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因此,应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遇到各种类型的解决问题都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这样就会逐步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加减法中抓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让学生学会找出“部分与整体”。如一年级下册第49页的例题:已经采了23个桃,树上还剩5个桃,,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可以这样想:还剩的是部分,采了的是部分,树上原有的就是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全部,求全部用加法。再如红花片有20个,黄花片比红花片多5个,红花片有多少个?可以这样想:红花片比黄花片多5朵,“多”是什么意思?指红花片的个数与黄花片一个对一个,对完了,红花片还有5个,就是把红花片分成了两部分,即20和5,红花片的个数是总数,求总数用加法。如果是黄花片比红花片少5多,怎样想?从“少”这里想,红花片与黄花片一个对一个,对完了,黄花片不够,红花片20是总数,黄花片个数与5是部分,求部分用减法。抓住了以上关系,即抓住了本质,不管题目怎么变化,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教师教学时不能把力量放在一个一个题目的解答上,尤其一年级的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解对了,套路子的教学上,如有一些苹果第一天吃掉3个,第2天吃掉4个,吃了几个?尽管是吃掉,用的却是加法,所以不能套模式,要抓本质,真正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直观操作,梳理思路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儿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是:动作、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系统知识)。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教材注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注意通过直观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先出示红绳(长一点、横着放),黄绳(短一点、竖着放),哪一根绳子长?长多少?”引导学生想出要让两根绳一端对齐摆放,并让学生进行操作,把长的一段用剪刀剪下来,理解从红绳中去掉和黄绳同样长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红绳比黄绳长的,再让学生进行抓花片的操作,我抓一把红花片有8个,我抓一把蓝花片有13个,哪一种花片抓得多?多多少个?”,让学生摆出8个红花片,13个蓝花片,使红花片蓝花片一一对应。引导学生说出是红花片跟蓝花片比多少;蓝花片多,红花片少;蓝花片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理解从13个蓝花片去掉和红花片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蓝花片比红花片多的个数,所以要用减法计算。通过操作和分析,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关于这种应用题中较大数与较小数的数量关系的表象,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再如:树上原来有12只鸟,飞走了8只,还剩下几只?我在引导学生读完题目之后,就让学生有秩序地“玩”起来:黑板上先画一棵大树,叫12个小朋友站在黑板前——是小鸟。让学生“飞”到座位上去。当“飞走”8只后。提问:还剩几只?数一数回答。教师引导发问:“为什么会由原来的12只变成现在的4只呢?”很快,学生讨论交流出共识:
因为飞走了8只,要从12里面去掉8,用减法。此刻,教学任务出色“玩”成。接着,教师变题,将“飞走”改成“飞来”。学生同样“玩”意十足,直到解题之后,他们还“玩”意未尽。若把这样的直观操作有控制、有目的地运用到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之中,不但会使学生兴趣倍增,而且会取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题的桥梁。”这是皮亚杰的名言。学生的智力发展、应用能力的提高往往借助于动手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应该是数学教材的创作者,从学生能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以生活化方式呈现数学内容。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中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购物环境,让学生用手中的钱买商店里的东西,这样把元、角、分的教学融入到生活情景之中,从而在这过程中不断暴露数学问题,又不断的解决数学问题。通过对这一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但学得很有兴趣,还使学生体验到现代生活中数学应用的意义,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会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学会数学。同时 学生也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运用,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低年级数学问题解决策略探究
永春实验小学 颜双龙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以要求学生掌握知识为重点。而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涌进传统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博闻强记不再是学习的主要任务,重要的是在哪里获取知识,怎样获取知识。如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我校进行应用题教学模式改革的初衷。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现行的教材编辑思想为指导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探究出可操作性强的应用题教学新模式,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
人类已步入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思维方式。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涌进传统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我们应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抛锚式的教学策略,改革与优化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提高应用题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应用题教学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解答应用题能使学生把认数和计算中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数量关系运用于实际,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简单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它
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理论是实践的基石,是实践的依托。在科学理论原则指导下的研究成果,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总课题组明确指出:“建构主义理论可作为我们‘四结合’试验研究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系统地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儿童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四结合”试验一切研究、实践活动都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我们探究“四结合” 应用题教学模式亦不例外。
低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奇,感知觉逐渐完善。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正在发展。记忆带有很大的不随意和直观形象的特点。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这一阶段,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最佳时期。在低年级教学中,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去,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认识事物,有利于在头脑中建立起准确、丰富的表象。
改革与优化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提高应用题教学效率,一直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充分地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它通过电子板书,动态的模拟实验,丰富的静态素材,人机的交互练习,智能辅导等手段.借以助于数学知识的内化和深化,以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它在客观上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使学生在跨跃时空的界限里,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媒体的一种新的应用题教学模式,在吸收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改革和优化应用题的教学结构,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模式的运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是抛锚式的教学策略: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这里以小学数学第二册为例,简述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一种新型的应用题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而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往往将学生的学习和现实生活隔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课件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图文并茂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动物乐园举行春季运动会,参加长跑的运动员有34名,参加游泳的运动员有18名。参加长跑的运动员比参加游泳的运动员多几名?”由于学生对“多”与“少”的概
念已有实际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很难。可学生毕竟对这类应用题刚刚接触,所以又觉得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困难。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2、 确定问题
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
这一环节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通过个别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所要提供的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可以设计多种有动画的应用题,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4、 协作学习
在这一环节中,运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交互功能形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的多种交流形式,以次优化学生的协作学习。协作学习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西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逐步表述思维过程表述出来:白兔的只数多,12只白兔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和7只黑兔同样多,一部分是比黑兔多出来的。从白兔的只数里去掉和黑兔同样多的只数,剩下的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从解题思路和运算方法上进行研究,促使学生结合减法的含义理解算理。
5、 效果评价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