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医内科学》讲稿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薛博瑜
2004.10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 痛
【目的要求】
一、掌握胃痛概念及临床特征。
二、了解胃痛历代主要沿革及讨论范围。
三、熟悉胃痛病因主要是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食积、血瘀;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病机有演变多异,变证较多的特点。
四、掌握胃痛诊断依据以及与真心痛、胁痛、腹痛、肠痈等的鉴别。 五、掌握胃痛辨证治疗原则和常见的各种证型的特点、证机概要、治法方药。 六、了解胃痛临证要点。
七、了解胃痛其他疗法和预防调护知识。 【难点重点】
一、胃痛的病理基础与病理因素的关系。 二、胃痛的辨治原则和治疗大法。 三、胃痛的各证型证治。 【课时安排】
4学时
【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注意与临床相结合。 二、多媒体课件、胶片投影辅助教学。
【概说】 一、概念: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1.部位 2.主症
3.别名——胃脘痛、心痛。
二、历史沿革:
(一)最早记载见于《内经》 《灵枢·厥病》:“腹胀胸满,心痛尤甚,胃心痛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
1
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二)唐宋以前胃痛与心痛混淆
《伤寒论》:“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指的是胃脘痛。
《外台秘要》:“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
(三)宋代之后提出质疑: 《三因方》:“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
(四)金元首立“胃脘痛”门
《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五)明清提出胃痛治疗大法 《证治准绳》:“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 《医学正传》:“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医学真传》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三、讨论范围:
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外邪犯胃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二)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 《医学正传·胃脘痛》:“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三)情志不畅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