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族有迁出异地,要互通情报,三年五载,宜将地址及生死名册抄送入谱。
4.凡我族人,无论富贵贫贱,不得以富欺贫,以贵压贫,无论老幼以辈相称,尊老爱幼,违者不准入谱。
5.我族子女必须教育其道德品质、端正、规矩,学习孝、忠、信、礼、义、廉、耻,方孝宗法。 6.我族人不得同姓开亲。
7.我族坟山,不得仗势强葬,必须经家族同意,不得互侵生事。 8.谱以纪实为主,非笔墨成书,希我族人重视。
9.我族人有不遵守家训、造谣骗取、奸淫邪盗,为非作歹,要帮助其改。
10、族人有不孝父母,忤逆长上者要说服教育、经教育不改家族会做出处理,可驱除家族。
11、族人有兄弟不和者,要相劝和好。
族人有不顾廉耻,败坏家风,发生淫乱者,要提出警告,经众家族严惩。 赵氏宗族排行
琴原应善宪,奄叔可駢伯,友夙共衰盾,朔武成鞅鲁,周完籍章钟,语雍何丹偃,嘉陀尧胡婴,兴涉咨绾禹,信食破周过,广昌钰孝崩,熹璜戒英典,苟芳炳瑾胤,狄谦整融桃,贵产軏泓枢,显郡环彦冬,绳琰计奇惠,鸾憬眺挺敬,弘匡德惟守,世今子伯师,希与焜继成。权颙吉明颜,起良朝禹麟。
赵氏源流概述(从造父始称第一代祖)
一代祖赵城(即造父),衡父之子。妣姒氏生子琴台。造父事周穆王为股肱,随王乘上四辂之车,到昆仑山会西王母,欢饮琼液之酒,回国后,有徐偃王作乱,造父汇集四岳之兵,扑灭偃王,受封于“赵”,把山西塘(原晋县)改为“赵城”,后来该地设立官府,就称为“赵城县”,今,从此我族定姓于赵,千秋万古,永不更易。(“之霍县”,康熙年县名,属平阳府)。 有文载曰:
二代祖琴台,妣陶氏生子原鄂 三代祖原鄂,妣熊氏生子应庭。 四代祖应庭,妣嬴氏、芋氏生子善述。 五代祖善述,妣杜氏生子宪章。
六代祖宪章,妣任氏生二子,长奄父;次仲容。 七代祖奄父,又名公仲。妣祁氏生子叔带。
奄父公,周宣王时为戎御。奄父、仲容均随王驾,后被西戎侵犯周境,我奄、仲二公保驾御敌,未能取胜,西戎进了镐京,仲容战死,周王受诛,我奄父公保周平王迁都洛邑,号为东周。 八代祖叔带,妣姬氏生子可立。
叔带公亦在佐王朝,职任大夫,时值周幽王无道,荒淫乱政,我叔带公与宰相衡伯阳父谏君得罪,遂吟麦秀之歌。隐居晋国,后被晋文候访而认用。始建赵氏于晋国。赵氏宗兴。 九代祖可立,妣邢氏生子骈原。
十代祖骈原,妣周氏生子伯仲。 十一代祖伯仲,妣任氏生子良友。 十二代祖良友,妣曹氏生子赵夙。 十三代祖赵夙,妣蔿氏生子共孟
赵夙公,深受晋恩,加封于耿。于鲁隐公元年,生共孟。晋献十六年伐耿,夙公为将,灭耿。 十四代祖共孟,生赵威、赵衰等。
十五代祖赵衰,字“子余”,妣隗氏、樊氏生嫡子赵盾、庶子赵括、赵婴齐等人。其兄赵威为晋国大夫。
衰公事晋,列位上卿职。时因骊姬乱晋,重尔主奔翟十九年得返国,衰等忠保重耳主复位,是为晋文公。 十六代祖赵盾,妣毕氏生子朔,庶子穿。
盾公即赵宣子。当时事襄,事平、事成三人参专政征伐,子朔因事成公,与屠岸贾有仇,(成公)听屠之宠。盾公事政二年,襄公卒,继事灵公,十四年灵公欲杀盾公,盾公逃亡,未及出境。盾公之子赵穿公弑灵公,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盾公复返事国政。晋景公时盾公卒,谥“宣孟”。子朔立。
盾公兄弟赵同为晋下军大夫;赵括为晋中军大夫;婴齐为军中大夫。 十七代祖赵朔(原名庄),妣姬氏。生子赵武。
朔公因事成公,与屠岸贾有仇,枉奏欲灭赵氏,杀去三百余口。当因赵朔之妻乃晋成公之女,是“公主”,身怀赵武,拘禁待生杀之,幸亏韩厥与公孙杵臼致交,将程婴之子替换赵武,匿于孟山。十五年后,
复事悼公,复仇,灭屠氏。有诗曰: 荫谷深藏十五年,挎中儿报祖宗冤。 程婴杵臼称双义,一死何须回后先。
盾公之庶子赵穿,晋襄公之女婿晋大夫,生子旃。
十八代祖赵武,妣程氏(程婴之女),生子成(即景叔),事晋悼公。平公十二年,武公为正卿。十三年卒。谥子文。 穿公之子旃,晋国大夫,生子胜。
十九代祖赵成,初名赵获,又名景叔,晋国之使臣。妣院氏,生子赵鞅。
二十代祖赵鞅,妣徐氏,生子数人。长子伯鲁,最幼者无恤(乃婢所生)。
晋顷公九年,王子朝之乱,鞅合诸侯戍于周。晋定公十四年,范中行作乱,其明年十月,范中行氏代鞅,鞅奔晋阳。十一月荀栎韩不佞魏侈。奉公命以伐范中行氏,二子(荀寅、范吉射)奔朝歌。韩以赵氏为请,十二月鞅入于绛,晋定公十八年,鞅围范中行氏于朝歌。范中行子(荀寅),范昭子(范吉射)遂奔齐国。赵竟有邯郸柏人,由此赵虽名(为臣)实操晋权。奉邑侔于诸侯。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争长于黄池,赵鞅从,卒长吴定。定公三十七年卒。晋出公十一年,鞅病,十七年卒,谥简子。
长子伯鲁、次子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词,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于是立无恤为后,至是代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