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级别的通用英语课程注重学生较高层次语言应用能力的拓展训练,满足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高水平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通过一至两年的英语教学,使学生英语能力等达到本指南规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目标的相关要求。
4.2.2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以英语使用领域为指向,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学术和职业素养为目的,具体包括学术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专门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两大课程群。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相结合,教学活动着重解决学生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问题,以培养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为教学重点。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凸显大学英语工具性特征。各高校应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需要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供学生选择;也可在通用英语体系内,纳入通用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等内容。
基础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为基础通用学术英语及入门级职业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初步的通用学术英语知识以及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基本英语表达。
提高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为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通用学术英语和一定的职业英语知识,培养学生基本达到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
发展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面向学术或职业领域有特殊需求的高水平学生,帮助学生利用英语提高本专业学习、工作的能力,特别是在专业领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4.2.3 跨文化交际课程
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课程主要体现大学英语的人文性特征。各高校可根据需要开设不同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也可在通用英语课程体系内融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基础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以丰富学生中外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中外文化差异意识为目的。可在通用英语课程内容中适当导入一定的中外文化知识,以隐形教学为主要形式,也可独立开设课程,为学生讲授与中西文化相关的基础知识。 提高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学生已掌握的语言文化知识基础上开设,主要包括文化类和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帮助学生提升文化和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发展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文化和跨文化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2.4 基于教学目标的课程设置
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照顾到学生的不同起点,充分体现个性化。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起点较高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安排上,大学英语起始阶段的课程若与高中英语课程七级相衔接,选择基础目标,需要216-288课时;若与高中英语课程八级相衔接,选择基础目标,需要144-216课时。与基础目标和提高目标相关的通用英语课程为必修课,每周4课时。与发展目标相关的课程建议以限定选修课形式在大学二年级及以上阶段开设,每周不少于2课时。为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各高校应控制口语和写作等课程班级规模,每班原则上不超过35人。
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环节,建立与不同课程类型和不同需求级别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各高校应将网络课程纳入课程设置,重视在线网络课程建设,把相关课程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使课堂教学与基于网络的学习无缝对接,融为一体。
5 评价与测试
评价与测试是检验教学质量、推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学英语课程应依据本指南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价与测试体系,系统地采集有关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以及大学生英语能力等相关信息,通过多维度的综合分析,判断大学英语课程和大学生英语能力是否达到了规定的目标,并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提供有效的反馈,推动大学英语课程不断改革和发展,实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总体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评价涵盖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应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与手段,处理好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实现从传统的“对课程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促进课程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转变。评价的主体包括大学英语教学管理者、专家以及教师和学生等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大学生英语能力测试应包括形成性测试与终结性测试,应加强形成性反馈,处理好共同基础测试与校内测试、综合语言能力测试与单项语言技能测试、基础英语测试与专门用途英语测试等各方面的关系,实现“对学习结果的终结性测试”与“促进学生学习的形成性测试”的有机结合。
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管理部门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英语能力要求,开发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和大学生英语能力测试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和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导向、激励、诊断、改进、鉴定、咨询、决策等多重功能,更好地促进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设和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5.1 大学英语课程评价
大学英语课程评价的目标是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校本评价与其他多样化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即依据本指南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对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开展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及时、有效地为课程和教学提供反馈信息,推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体系的指标包括: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评价与测试、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课程评价应根据上述评价维度,定期采集并分析相关数据,发布评价结果报告。
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体系以学校内部开展的自我评价为主,其他多样化的外部评价为辅。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根据本校的教学需求和现状,制定适合本校的评价标准和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常态化的评价数据库,并定期更新和公布数据,以利于自我监督,并通过有效分析和反馈评价信息,促进自我改进和提高。
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还需开展其他多样化课程评价。多样化评价是校内评价的必要补充与延伸。大学英语课程多样化评价应既考虑课程的共性,又兼顾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学生群体,即根据学校类型、地区特点和学生需求,开发多样化的评价工具,开展分层分类的课程评价。国家和省市层面的评价以宏观指导为主,通过评价发挥优秀课程和优秀教学团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学校层面,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评价活动,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大学英语课程评价涉及大学英语教学的专家机构、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大学英语教学的专家机构(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评价标准的制定与修订,为地方和学校层面的评价提供咨询建议,并可定期组织专家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评审并给予指导;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评价标准和实施评价;教师和学生是大学英语课程评价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参与评价活动,包括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评价活动还应积极听取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英语能力的反馈,以指导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5.2 大学生英语能力测试
大学生英语能力测试的目标是构建“共同基础测试与其他多样化测试相结合”的综合测试体系,即根据本指南所确定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采用校本考试、校际或地区联考、全国统考等多种方式,全面检测大学生的英语能力,发挥测试对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提供诊断和反馈信息,促进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
大学生英语能力共同基础测试由专业考试机构统一设计、开发和实施,对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进行科学、准确的测量。共同基础测试所考核的能力要求与本指南相应级别的教学目标衔接;考试结果所反映的学生英语能力与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接。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自主选择参加相应等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