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尽”字夸张的写出了诗人因思乡而眼泪流干,淋漓尽致的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5、“平湖夕漫漫”这一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烘托出作者迷惘、茫然、苦闷和傍徨的心绪。
黄 鹤 楼 ===经常出现的考点:
1 黄鹤楼,与湖南__________、江西__________齐名,号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2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时写下千古流传的名诗《黄鹤楼》,你能默写颔联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篇文章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强调黄鹤楼名称由来之根据充足,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又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 4 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B.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C.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最后四句可有可无,甚至有画蛇添足之嫌。
D.这篇文章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 参考答案: 1 岳阳楼 滕王阁 2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鹦洲。 3 事列《神仙》之传,迹有《述异》之志 耸构巍峨,高标 4 C(为了侧面写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景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联相同,请选出一例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描绘出了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景致。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一、词语注释: 1.本诗的作者( 崔颢 ),( 唐 )代诗人。2.历历:( 清楚可数 ) 。 3.萋萋:( 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 4乡关(故乡 )
二、阅读理解: 1、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抒发了诗人( 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 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 铺垫 )。(引述了黄鹤楼的传说) 3、“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遥望,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 ) ,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只有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 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描写了黄鹤楼高耸的雄姿)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家人的温暖。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味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 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诗作以一“ ( 愁 )”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 照应 ),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 缠绵的乡愁 ),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6、这首诗首联写( 近 )景,颔联写( 远 )景,颈联写( 日 )景,尾联写( 晚 )景。 7、诗中多处运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 叠韵 )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 叠音 )词,在诵读上声音铿锵,清朗和谐,有( 音韵美 )。 《望岳》===经常出现的考点: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_远_而__近_,时间是从__朝_至_暮_,并由望岳 联想到将来登岳 。(远、近 朝、暮)
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高大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神奇秀丽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实___景,用_细节____描写,表达了_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___。
3、\造化\句写泰山的_秀美___,是__虚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高大__,是__实__写。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诗综合起来写的是近望中所见的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__远望___,颔联是_近望____ ,颈联是_细望_____,尾联是_俯视_。 5、结合全诗,说说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答案:望有观望: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希望战火平息;盼望: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6、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整体形象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诗人的感受__。 7、全诗紧扣一个“望”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景色? 答案: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8、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案: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9、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诗。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割”字炼的极好,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不尽 ②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要 1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正解: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
12、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答:“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 __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__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1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春 望===经常出现的考点:
1、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
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2、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案: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凄凉气氛。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4、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作简要赏析?
答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花感时而落泪,鸟狠别而惊心,突出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答案: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6、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7、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8、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_万金_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_亲人__的强烈思念。 9、《春望》一诗的主题是 伤感国事,怀念家人__;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0、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A)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11、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答案:安史之乱。
1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答案: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13、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答案: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情,深沉真挚。 1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答案: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一联,不仅流露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深化。
& 《桃花源记》 链接课内文言文
1 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1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 《爱莲说》
2 文言词语 u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应当。【众】多。 u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长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1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 《陋室铭》 2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