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五模试卷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1 1:05:4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D.作者刚刚病愈就去游惠山可以看出本文的中心句是“余性疏脱,不耐羁锁”。 13.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妻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乙)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注释)①薛:靖郭君的封地。②荡:放肆、任性。 (选自《战国策·齐策》)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靖郭君谓谒者(________) .②毋为客通(________) .③益一言,臣请烹(________) .④乃辍城薛(________) .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靖郭君因见之/罔不因势象形 ..B.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卷石底以出 ..C.乃辍城薛/乃不知有汉 ..D.臣之妻私臣/小大之狱 ..

2.按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鄙 臣 不 敢 以 死 为 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客”在劝谏中采用了类似的说理方式,请分别简析。 1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田单①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②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③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

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④。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①田单:战国时.期齐国名将。②缯:古代丝织品统称。③衔枚:古代行军时士卒口衔用以防止喧哗的器具,形如筷子。④骑劫:战国时燕国将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所触尽死伤 (2)扰乱奔走 ..2.下列不能体现田单善用计谋的一项是( )

A.让精心备好的火牛先行出击。 B.命齐军紧随火牛阵进击燕军。 C.趁着燕军不备夜晚进行袭击。 D.所经城邑背叛燕圆归顺齐国。 3.田单“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这一妙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著阅读

15.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乌龟和兔子”“蚊子和狮子”“农夫和蛇”“精卫填海”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有趣故事都出自这本集子。(______)简?爱离开洛伍德时,蓓茜来见她,简?爱从蓓茜那儿得知盖兹黑德庄园中的两个表姐妹总是吵架,约翰长成了俊小伙,并且有所成就。(______)那些偷食的小鸟被鲁滨逊用英国人惩罚盗贼的方法惩罚,鲁滨逊的财产因此得以保护。(____) 六、诗歌鉴赏

16.阅读耿湋①的《之江淮留别②京中亲故》一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云迷一雁,渐远向南声。已带千霜鬓,初为万里行。

繁虫满夜草,连雨暗秋城。前路诸侯贵,何人重客卿③?①耿湋(wéi):字洪源,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宝应二年进士及第,官至右拾遗。②留别:多指以诗文作纪念赠给分别的人。③客卿:这里指诗人自己。

1.(小题1)下列诗句中描写手法与“长云迷一雁,渐远向南声”相同的一项是( )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小题2)赏析颈联中“连雨暗秋城”中“暗”字。 3.(小题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七、作文

1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三个年轻人即将踏上生活之途。临行前,一位智者分别送给他们一面镜子。一个人每天照一次镜子,看看脸上有没有灰尘和污物,然后端盆热水,洗去征尘,容光焕发地继续上路;一个人每天照十次镜子,越照越躲在屋里不敢出门,生怕再沾染上灰尘;一个人十天也不照一次镜子,只顾埋头赶路,弄得灰头灰

脸,没人愿意与他为伍。看来,“照镜子”大有深意

要求:(1)选准角度,明确立意,题目自拟。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 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A.正确;B.“五彩斑谰”的“谰”应为“斓”、“名符其实”的“符”应为“副”;C.“不可明状”的“明”应为“名”;D.“一代天娇”的“娇”应为“骄”。故答案为A。 2.B 【解析】 【详解】

A.使用有误,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该成语不合语意。B.使用正确,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指让内行人笑话。C.使用有误,评头论足: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现也比喻任意挑剔。该成语是贬义词,用于此处不恰当。D.使用有误,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该成语和句中的“讲述”重复。 3.A 【解析】 【详解】

A每对读音都不同:jiā/qié;píng/bǐng;luò/là/luò/lè/lù。B,luò;jiá/jiā;àng/gǔ。C,sā/sǎ;lè;lù;D,hái/hài;lǚ/lǚ;rèn/rěn。 4.B 【解析】 【详解】

A:C:此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语序不当,应将“生活气息”和“满满”调换位置。句式杂糅,应将“在D:阿里工程师开发的“一书”小程序上”改为“阿里工程师开发的“一书”小程序”。用词重复,应删去“超过”或“以上”。故选B。

5.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要有一定的成语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成语的意思。选择题一般可用排除法选择出正确答案。C.“莫名其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用在此句不合语境。故选C。 【点睛】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二、名句名篇默写

6. (1)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2)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3)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4)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5)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6)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理解性默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的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根据题干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要注意“絮”“萍”“赢”“贻”等字词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7.1.追寻成功与幸福,切不可忽视简单的力量。

2.引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只要理想坚定、行动果决,即便行囊简单,也能抵达人生的远方”的论点;引用颜回、爱因斯坦的事例是为了论证“把简单'这种生活智慧付诸实践,往往能激;发出不凡的力量”的论点。

3.(1)比喻处身信息芜杂、诱感渐增的环境,一味地追求获取,背负了过多的负担。(2)比喻像获取了中国功夫中最有名的护体硬气功那样,凭借可靠的关系随心所欲,我行我素。

4.①保持一颗纯粹的心灵;②保持简单的生活③保持专注的定力;④让心绪意志不为外物所役。 5.第①句更适合作为道理论据。因为蒲松龄的话强调的是专注的重要性,更能证明第④段的论点。 【解析】

1.考查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此文论点在结尾总结出来的“追寻成功与幸福,切不可忽视简单的力量”。 2.考查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据是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和依据,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第⑵段《为学一首示子侄》中的两个和尚,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而富裕的和尚还没成的事例,论证“只要理想坚定、行动果决,即便行囊简单,也能抵达人生的远方”的论点;第⑶段颜回身在陋巷,不改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五模试卷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gttz09c7r58u602x74s2b61z97lf1017hy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