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力量》观后感
公司犹如空气之于我们。最初的商学院就是军队向公司学习管理的结果,当今世界格局,除了政治的考量,另一方面就是公司的定单。《公司的力量》开篇就以伦敦大笨钟的标准时,引出了上帝的时间,即通过公司这个媒介来衡量人间的指标。公司对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人与人、国与国相处的制度和文化的影响愈显厚重。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道“交易是人的本性之一”,随着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世界,自由交易和市场逐步扩大,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真正的公司时代到来了。历史,反复的验证,而不会简单的重复。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以550万家公司为基石的美国夸张地说“公司缔造了美国”,由此可见“公司是个危险的家伙”。
从英国东印度帝国公司,到工业革命后小公司的兴起,告别了特权公司,真正成为财富的创造者,由入股集资变为有限责任。牛顿损失两万英镑,相当于他的十年心血,感叹“我可以预算到天体的运行轨迹,却没想到人们如此疯狂”,当约翰·劳把公司视为国家工具时灾难便不可避免。那么到底由谁来决定公司的命运,可见一斑。
美国作为第一个公司化的国家,继承欧洲自由经济制度,集权和分权结合,给美国公司预留了发展的空间。美国独立前夜,《常识》(美国杂志《企业家》)畅销率仅次于《圣经》。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不言利”,富兰克林也在《穷人理查德年鉴》中写道“挣钱不是贪婪,也不是谋生,而是使命,是改变个人命运的途径”。正是国家的统一和由此带来的统一的大市场,激发了美国人新的财富梦。企业家的伟大之处,便在于他们总能高瞻远瞩和看清未来。无论是洛克菲勒还是美国的钢铁大王卡内基,他们都是合作和自立最成功的例子,这也就是公司的力量。从电气化时代开始欧洲的传统贵族逐渐向商人演变,随着民主化和自由化的发展,商人逐渐被奉为贵族。当今社会,企业家已经成了社会制度和文化变革最重要的推动力。
随着公司的发展带动市场经济的进步,伴随着进步面临的许多社会问题,如工人罢工、自由、平等。这就是进步之痛,危机时刻到来了。最突出的便是美国经济大萧条,通过罗斯福新政,可以看出,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当公司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导致影响到资源配置时,政府应当给予合适的制度,当然政府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此时就涉及到谁来执权的问题,从老福特到小福特,表明公司
不再是一个人掌权,必须打破家族血缘,发展职业经理人,最终实现现代化企业。而当职业经理人的提升和多种管理层次的出现,这些环节又该由谁来负责?这就需要我们的经理人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利益,要完善管理制度,使平凡的人干出不平凡的事,做一个优秀合格的经理人。
公司是社会的公司。以商立身的松下幸之助说过“从前以一个日本人的思想来看事情,现在要以一个世界人的眼光来看问题”。日本将西洋文化从起初理解的个人主义(天皇),到日本独特的新文化“运来天地皆同力”,既有天皇的绝对权力,又赋予民众的经济自由,日本从学习者到追赶者,最后达到巅峰,即明治维新100年,日本公司就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90年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微软与苹果的崛起,烙下了美国文化的深深印记,“自由、独立,鲜明的个性和无止境的创新追求”。历史再一次表明“唯有更具原创的文化基因,才能支撑起更长久的发展”。这些表明公司管理的更高境界便是企业文化,也就启发我们要学习且融会贯通,并为我所用。企业新文化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道义、情感、信任、责任等都应该转化为一种动力融入企业,“人心比什么都重要”,这才是强有力的东西。除此之外,还要学习新技术、新模式,善用所长,创造性地善用所学。只有善于学习和开放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