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与慈恩寺,《陕西地方志通讯》1985:3。
——,大雁塔与慈恩寺(续),《陕西地方志通讯》1986:4。
——,西安慈恩寺内的唐代砖瓦窑址,《考古与文物》1986:1,58—60。
——,隋正觉寺遗址出土的石造像,《考古与文物》1987:6,57—58,60。
——,《西安的名刹与古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韩建武,唐都长安的胡食,《华夏文化》1997:1。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宝石玉器,《收藏家》2001:3。
韩建武、贺达炘,巧夺天工——何家村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及作坊,《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9-31。
韩茂莉,简述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人类活动与环境研究,《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253—259。
韩伟,唐长安城内发现的袖珍银熏球,《考古与文物》1982:1,59—63。
——,陕西唐墓壁画,《人文杂志》1982:3,107—109。
——,法门寺地宫金银器錾文考释,《考古与文物》1995:1;氏著《磨砚书稿》,258-267。
——,唐代长安之女性世界——为日本唐代女性文物展而作,《文博》1996:1,26—30;氏著《磨砚书稿》,206-212。
——,从饮茶风尚看法门寺等地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文物》1988:10;氏著《磨砚书稿》,217-234。
——,《磨砚书稿——韩伟考古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韩香,唐代长安中亚人的聚居及汉化,《民族研究》2000:3,63—72、109。
——,从西安出土的金银器看中亚文化的影响,《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8,2001,73-82。
——,隋唐长安中亚人考索,《人文杂志》2001:3,115-120。
——,隋唐长安的中亚文明琐论,黄留珠主编《西北大学史学丛刊》4,三秦出版社,2001,474-510。
——,隋唐时期长安与中亚的交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2,128—158。
——,唐代长安译语人,《史学月刊》2003:1,28—31。
寒石,《唐两京城坊考》增补质疑,《书品》2000:6,63-66。
Hansen, V., “The Hejia Village Hoard: A Snapshot of China's Silk Road Trade”, Orientations, 34.2, Feb., 2003, 14-19.
何汉南,西安西郊清理出一批唐代造像,《文物参考资料》1957:6,85—87、89。
何士骥,唐大明兴庆及太极宫图残石发掘报告,《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5:4,1934。
——石刻唐太极宫即府寺坊市残图、大明宫残图与兴庆宫之研究,《考古专报》1,国立北平研究院,1935。
何晓毅,杜甫曲江诗思想发微,《陕西师大学报》1983:2,68—77。
何新胜,大唐长安与各族流寓人口,《丝绸之路》1995:1,43—45。
何正璜,从西安碑林看唐代中外交往,《文物天地》1982:4,26—27。
贺业钜,唐宋市坊规划制度演变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贺梓城,唐长安城历史与唐人生活习俗,《文博》1984:2,35—43。
Heng Chye Kiang(王才强),Cities of aristocrats and bureaucrats. The Development of Cityscapes in Medieval Chin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呼琳贵,由礼泉坊三彩作坊遗址看唐长安坊里制度的衰败,《人文杂志》2000:1,89—90。
——,唐万善寺尼神道咒石及相关史地问题,《碑林集刊》6,2000,165—167。
呼琳贵、刘合心,西安新出现唐车马具窖藏及相关问题探讨,《文博》1998:4,78—80。
呼琳贵、尹夏清、杜文,西安新发现唐三彩作坊的属性初探,《文物世界》2000:1,51—53。
胡宝华,唐代朝集制度初探,《河北学刊》1986:3,73—75。
胡德经,洛阳——长安两京古道考察,《中州今古》1986:1,6—11。
胡戟、河洛,唐代长安太平坊,《西北历史史料》1982:1,68—74。
胡戟、胡乐,试析玄武门之变的背景内幕,《唐史学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97-125。
胡小丽,唐代胡俑、胡商与丝绸之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4,1997,228-230。
胡永炎,武后七宝台浮雕龛像——长安风格1,《艺术家》53:6,2001,227—229。
——,安国寺遗址盛唐石像——长安风格2,《艺术家》54:1,2002,226—228。
——,青龙寺密教传法灌顶道场——长安风格3,《艺术家》54:2,2002,340—342。
——,法门寺供养舍利道场——长安风格4,《艺术家》54:3,2002,198—201。
——,法门寺密教图像供养宝库——长安风格—5,《艺术家》54:4,2002,198—202。
——,香积寺净土古剎善导灵塔—长安风格—6,《艺术家》54:5,2002,432—435。
——,庆山寺武后佞佛金棺银椁——长安风格7,《艺术家》54:6,2002,372—375。
——,庆山寺舍利宝帐完美瘗葬组合——长安风格8,《艺术家》55:1,2002,454—457。
——,大海寺天王菩萨秘教与净土的奇葩——长安风格9,《艺术家》55:2,2002,260—263。
——,五台山无垢净光塔汉白玉石像——长安风格10,《艺术家》55:3,2002,376—379。
——,神都洛阳龙门佛国净土——长安风格11,《艺术家》55:4,2002,264—267。
——,西明寺玄奘及小沙弥佛光王李显——长安风格12,《艺术家》55:5,2002,263—267。
——,天龙山石窟中亚艺术风格烙印——长安风格13,《艺术家》55:6,2002,453—459。
——,天龙山石窟的新古典美学基因——长安风格14,《艺术家》56:1,2003,462—469。
——,天龙山后笈多时代绝响作品——长安风格15,《艺术家》56:3,2003,298—305。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长安风格16,《艺术家》56:4,2003,458—465。
——,韩国庆州石窟庵菩提瑞像——长安风格17,《艺术家》56:5,2003,408—415。
——,圣德太子建法隆寺国际多元化名品——长安风格18,《艺术家》56:6,2003,162—169。
——,白凤雕刻药师尊像唐风绝品乍现——长安风格19,《艺术家》57:1,2003,346—353。
——,鉴真渡日泽惠东瀛唐招提寺——长安风格20,《艺术家》57:2,2003,466—475。
户崎哲彦,柳宗元の故乡と唐长安城——柳宗元の故乡·庄园をめぐる唐代长安城里坊·长安县乡里に关する历史地理学的考察の试み(上),《彦根论丛》296,滋贺大学,1995,1—21。
——,柳宗元の故乡と唐长安城——柳宗元の故乡·庄园をめぐる唐代长安城里坊·长安县乡里に关する历史地理学的考察の试み(下),《滋贺大学经济学部研究年报》2,1995,43—78。
——,柳宗元の庄园経営,《彦根论丛》298,1995,滋贺大学,41—62。
护雅夫,長安を中心とする東西文化の交涉,《東洋学術研究》8:4,1970,24-43。
华豫,唐都长安的食品贸易市场,《历史教学》2000:7。
黄煌,唐代的城市居民生活与城市经济,《华东师大学报》1992:3。
黄鉴泓,从隋唐长安城宋东京城看我国一些都城市局的演变,《科技史文集》5,1980,116—123。
黄寿成,说唐代的东渭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2,114-118。
黄新亚,《长安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消逝的太阳——唐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出版社,1996。
黄永年,述《类编长安志》的史料价值,《中国古都研究》[1],1985,102—123;点校《类编长安志》,中华书局,1990;氏著《唐代史事考释》,587—606。
——,敦煌写本常何墓碑和唐前期宫廷政变中的玄武门,《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132-153;氏著《唐代史事考释》,37-56。
——,《唐代史事考释》,联经出版社,1998。
——,考唐长安城内两个缺失的坊名,氏著《唐代史事考释》,485—490。
——,说饼——唐代长安饮食探索,氏著《唐代史事考释》,491—496。
——,《唐史史料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黄正建,唐朝人住房面积小考,《陕西师大学报》1994:3,123—124。
——,书评:唐代学会编《第二届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唐研究》3,1997,502—5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