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自学能力是终身教育的一个基础。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数学,掌握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方法。我个人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知识教学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数学问题的来源更加广泛。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熟练掌握知识是促进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提高后更容易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努力与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方法,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计算能力,抽象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应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主动积极进行数学学习。结合这两方面,我在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过程中做了以下工作:
一、在课堂教学时,根据课程内容适当上一些以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自我学习为主的新授课
首先,让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初步理解课本中建立新知识过程的文字说明。其次,安排一些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的问题,让学生从课本中寻找答案。再次,让学生尝试解答课本上有关新知识的练习。
在分式的部分教学中,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通分、加减等,学生通过学习迁移,能够自学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通分及加减。如我在上分式的加减一课时,在黑板上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思考:1.如何进行分式的加减?2.在把分子相加减、尤其是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3.分子相加减这一步是在做什么?4.最后的结果应是什么形式?如何判断是否已经化为这一形式?5.你能否归纳出分式相加减的具体步骤?
经过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上都被补充完整。在这个基础上,我让他们说出课本上三个例题每一步都是在干什么,依据是什么,这一步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对你有什么启发?在我又一次指导他们阅读例题后,他们对整个过程大体掌握,这时我要求他们尝试做书上的练习及一部分补充练习,并把板演中或巡视中发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错误并改正。
这一过程加深了他们对运算步骤及其中注意点的认识。从作业情况来看,这节课的效果良好。事实上,无论选用哪种模式,采取哪种方法,只要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为基础,都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