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聋的巨大声音。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怎么“闻”到味道。
出示句子: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番味,流着月光。 读了这句话,你是不是也“闻”到味道了呢?说说是什么味道?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我仿佛闻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教师总结:我们在读书时,要边读边想象,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就会“看”到画面,“听”到声音,“闻”到味道了,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设计意图】用谈话设疑的方式,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明确了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词句段运用”
1.读词语。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中的8个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1)把这些词按行分两组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读准字音。注意“鼎、聋”的读音;“哨无声息”的“悄”读qiǎo。
2.谈发现。分组再读词语,你有什么发现?每组词语的意思有相近的吗?从这些词语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第一组词语的意思相近,都有声音很大的意思.都是写一种热闹的场面;第二组词语的意思也相近,都有声音很小的意思,都是写一种安静的场面。这两组词语意思刚好相反。)
3.老师让男生渎第一组词语,边读边想象热闹欢快的场面。让女生读第二组词语,想象安静、无声的场面。
4.分别从两组词语中选一到二个词语练习说话。学生先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老师总结:学习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会比较,会总结。这样才会学有成效。
5.教师出示词语“霎时、顿时、忽然”让学生读准字音,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1)“霎时”的“霎”读shà。
(2)读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指时间很短。)
(3)“过了一会儿”和“一会儿工夫”也是指时间短,它们和“霎时、顿时、忽然”表意完全一样吗?(不一样,这个表示的时间稍微长一点。)
6.用上这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来描述风、烟花、雷雨、小狗中的一个事物。
学生先小组内讨论,再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学生合作交流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辨析词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会了从文章中去“看”画面,“听”声音,“闻”味道,还学习了辨析意思接近的词语。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中的“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两个版块,请同学们课后把这两个版块的内容认真预习一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练习写好钢笔字,学会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使字能保持水平。 2.养成认真对待每一次书写,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3.理解并背诵古诗《鹿柴》,体会诗中的情感,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了“交流平台”和表示声音大小以及表示时间长短的词语。)
2.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语文园地后面两个版块的内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回顾复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并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所学内容中来。
二、教学“书写提示”
1.过渡:同学们,汉字的书写是一门艺术,它讲究一定的技巧方法。请你们说一说为了让我们书写的汉字更加美观,你们在平时的练习中都有哪些好的方
法?
生1:我总是在书写时记住老师常说的写字口诀,如:横向主笔要写长,其余部分要缩短。独体字或者上下结构的字一定要把主笔写长。
师:嗯,用写字口诀来提醒自己端端正正写字,这很好。
生2:我是先认真观察字的结构,看看哪些地方在书写时需要特别注意.然后在书写时我就能避免将结构或者笔画写错了。
师:对,抓住要领是写好汉字的关键所在。大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字书与能力。不过,汉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书写提示”这个版块,看看它又教了我们哪些写好汉字的方法。
2.课件出示“书写提示”中的文字,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水平方向较直,两字之问距离匀称。)
3.想一想,如何把一行字写得平直?
教师引导学生领会:字的中心要在一条线上,如这段文字中的“白线”两个字,虽然大小不同,但“白”的中心位置和“线”的中心位置基本在一条线上。
教师归纳: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4. 要使我们写出的字美观,除了要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还要让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匀称。
课件出示:字距要匀称,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学生读一读这句话,并对照教材中的示例文字,进一步体会字距匀称的美观效果。
5.学生尝试练习写一段文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书写原则进行自我评价及修正。重点提醒学生注意将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线上,字距要匀称。
6.教师展示书写较好的同学的作品,并予以点评和表扬。
7.小结:同学们,要写好字,就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观察指导法,重在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汉字的书写原则,提升汉字审美能力。
三、教学“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古诗《鹿柴》,同时出示“柴、返、苔”的读音“zhài、fǎn、tái”学生拼读。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聆听字音及停顿(空山/不见人,但闻
/人语响。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
2.学生自主朗读古诗《鹿柴》,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同时把握诗的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古诗,教师适时提醒学生朗读的节奏。 4.对照教材中的插图,理解诗的意思。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并与同伴变流对这首古诗意思的理解,然后反馈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古诗,并练习背诵。
6.教师进行背诵示范,指名学生进行背诵挑战(注意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读、悟、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古诗的意思,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看到你们不仅能够将汉字写得端正美观,还能准确诵读、积累古诗,老师也为你们感到开心。希望在后面的学习中,你们能够始终保持这样积极的学习状态。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在内容安排上注重了单元知识的综合理解运用,是对单元知识的拓展延伸。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单元学习回顾,还要让学生进一步丰富单元学习体验,并在词语认知、积累等方面也有收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园地中的知识,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将学习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感知词语的词意特点以及汉字的书写要领,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和《蝴蝶的家》四篇课文组成。《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本文通过讲述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告诉我们: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蝙蝠和雷达》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讲了科技发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激发了我们热爱科学的兴趣。《蝴蝶的家》这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构思独特,以问题和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1)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边读边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样有助于我们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能在阅读中,依据文章的顺序,提出相应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按问题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比如我们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第五粒豌豆为什么像“一个囚犯”?为什么它长得却很好?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把这些问题解答出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蝙蝠与雷达》一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思考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小小“动物园”》,本次习作的重点是找相似,抓住人物与动物的外貌、性格和爱好等主要特点来写作。让孩子掌握如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人物描写。抓住人物与动物最突出的特点,找相似,要突出人物的外貌、性格或爱好等特征。比喻一定要恰当,注意用词要生动形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