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描绘、敏捷、欣喜若狂、形态各异”等词语。
2、能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难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读题质疑
1.(板书:恐龙)读课题,根据预习时搜集的资料,说说你知道的恐龙种类和特点。
2.(板书:飞向蓝天)读课题,你脑
海里产生了什么问题?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认读词句。
1、带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学习、检测生字词,语境中认读生字词。
三、深入读书,分段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用“——”划出介绍恐龙的句子,用“~~~”划出介绍鸟类的句子。
(2)这节中哪句话告诉我们恐龙和鸟类的关系?读着这句话,老师发现了这句话的用词很准确,你发现了吗?说说你的理解。
(“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2
“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恐龙种类多,演化成多鸟类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准确。演化需要非常长的时期,所以用“漫长的演化”很准确。)
(2)全班再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是谁发现恐龙的一支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呢?
师:早在19世纪,生接读:英国学者赫胥黎———
师:20世纪末期,生接读: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出示资料袋)
(2)(出示: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3)带着科学家们的欣喜之情,再次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总结
3
科学家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后,是怎么推理论证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同步 :第一至四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也知道第三、四自然段是这个疑问的答案,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第三、四自然段。
二、深入读书,合作学习
1.齐读第三自然段,渗透写作方法。 说说这段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过渡段)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3.找出表现恐龙家族庞大、形态各异的语句读一读。
4.小组讨论:陆地上的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飞向蓝天的恐龙的?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