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出生下来就要面对两个巨无霸,也就是他的父母亲。 ... 因此,当父母亲站着指责孩子时,他们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一无是处。”
3.补偿的途径:在低劣的器官上发展其功能;发展其他机能 4.超补偿:通过极大的努力使原先的缺陷成为优势的过程
5.自卑情结:沉重的自卑感成为阻碍个体积极成长的障碍力量和破坏力量。 (二)追求优越——“我们生活的基本事实”
1.追求优越——早期的观点:追求更多的攻击、力量或男性品质;后期的观点:追求一种优越而完善的社会。
2.特点——人的本性;不仅个人,而且整个人类社会都永远在追求优越。 3.优越情结——只追求自己的优越而忽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10.阿德勒关于生活风格的观点 人格结构——生活风格
1.概念: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独特手段。包括人生目标、自我概念、对他人的情感、对社会的态度等。
2.形成:约在四、五岁时已经确立;是遗传、环境与个人创造力相互作用的产物。(低门口定理)
3.分类:健康的生活风格和错误的生活风格(社会兴趣) 11.阿德勒关于社会兴趣的观点
1.概念——全人类和谐生活、友好相处、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天生需求,必须加以认识才能得到发展。
2.作用:社会兴趣越高,自卑疏离感越低,并可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 3. 社会兴趣的发展 早期发展
A.母亲:孩子最初人际接触与合作的对象 B.父亲:强化母子间建立的关系,补足由母亲处无法获得的部分
C.兄弟姐妹:朋辈合作的开端 D.教师:可修正因不良家庭教养而产生的不适应行为 后期发展
A.朋友:会鼓励与支持他人的朋友 B.伴侣:两人间的亲密关系能丰富各自的社会情感
C.工作伙伴:合作度高、富创造力、会鼓励他人的同事
D.心理治疗师:提供安全与支持的情境,建立对人的信赖,引发尊重和合作的发展动机 4.分类:根据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把人分为四种类型: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躲避型(错误的生活风格)、社会有益型(健康的生活风格) 12.霍妮关于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的观点
1.基本敌意:产生于父母的基本罪恶。如果父母总是采用不当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儿童就会产生一种对父母的敌意。
不当的教养方式:冷漠、排斥、敌意、奚落、羞辱、怪癖、不守诺言等。
2.基本焦虑:在知觉可能充满敌意的世界里经验到的一种孤独和无助感。 13.霍妮关于神经症人格的分类
1.趋向他人的活动模式:包括对爱和被赞许、对强有力的伙伴、和对囿于自己狭隘生活圈子的神经症需要。
2.反对他人的活动模式:包括对权力、对剥削他人、对社会声望、对个人钦慕、对个人成就的神经症需要。
3.逃避他人的活动模式:包括对自足自立、对完美的神经症需要。“如果我离群索居,什么也不能伤害我。” 14.霍妮关于自我的观点
1.真实自我(可能的自我):指个人可能成长发展达到的地步,代表个人人格发展的内在潜力。
2.现实自我:指个人某时某地身心特征的综合,代表个人的实际面貌。
3.理想化自我:指个人脱离现实而凭空虚构的自我意象,代表个人企图以否认的方式化解其内心的冲突和焦虑。
15.弗洛姆关于孤独感的观点
1.内涵:人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 2.来源: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的个性化过程。
原始社会至中世纪:个性化进程缓慢,人与人之间,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个体的自由度小
文艺复兴之后:社会日趋变动、复杂和缺乏人情,简朴安定的生活不复存在,个性化程度大大增加,个人要为自己的自由和选择担负更大的责任,社会有更多不可预料和不可控制的因素
16.沙利文关于人格动力的描述
1.需要:包括生理上的需要和人际需要,与个人的幸福感有关或与特殊部位的满足有关。 生理上的需要:食物、氧气、水等。 人际需要:温柔 2.焦虑
根源:人际安全感的丧失。当个体获取需要满足的方式受到重要他人的谴责或者有可能受到重要他人的谴责时,个体就会产生焦虑。
影响焦虑强度的因素:谴责者的重要性;谴责者态度的严厉性
17.沙利文关于人格化的基本描述
1.定义:个体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形象。 2.对母亲的人格化
坏母亲:由于婴儿经验到无法满足他们饥饿需要的奶头而产生。 好母亲:产生于母亲良好的养育和爱护。 18.哈特曼的自我观 (一)自我的起源
1.自我与本我先天同源。自我独立于本能冲动,但又与它同时发生发展。 未分化的基质:一种先天的生物禀赋,它一部分演化为本我的本能内驱力,另一部分演变为自我的自主性装备。 2.自我的能量虽来自本我,但已不带有本能的痕迹。 能量中性化:把本能的能量改变成非本能模式的过程。 (二)自我的自主性 1.一级自我自主:拥有自己的学习和成熟过程,并不依赖于本我发展的自我机能。(知觉、记忆、思维、运动技能等) 2.二级自我自主:从本我的冲突中发展起来并健康地适应生活的那些自我机能。(自我防御机制) (三)自我的适应过程 1.自体成形:个体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 2.异体成形:个体通过改变环境使之更适于自己的适应。 19.埃里克森关于自我、人格发展阶段的观点 (一)关于自我 1.自我总是独立于本我的情感和动机的。自我的目的是帮助个体积极适应环境挑战。 2.人格的发展过程就是自我在人生经历中如何获得或失去力量,如何支配个人心理发展的过程。 3.自我发展的顺序由遗传决定,但各阶段危机的解决由社会环境因素决定。 (二)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阶段 I 信任对不信任(口唇期) II 自主性对羞怯怀疑(肛门期) III主动性对罪疚感(性器期) IV勤奋对自卑(潜伏期) V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生殖期) VI亲密对孤独 VII繁殖对停滞 VIII自我整合对失望 年龄(岁) 0-1.5 1.5-3 3-6 6-12 12-18 18-24 25-65 65-死亡 成功解决 希望 意志力 有目的 能力 忠诚 爱 关心他人 智慧 不成功解决 恐惧 自我怀疑 无价值感 无能感 不确定感 乱婚 自私 无意义感和失望 1.自我的成长是依据渐成原则的。 2.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一对相互作用的矛盾,但矛盾双方对适宜的顺应都是有必要的。 3.每个阶段都有一个自我品质从该阶段的矛盾冲突中产生。 4.尽管埃里克森称他的八个阶段为心理社会阶段,但他从未忽视影响人发展的生理因素。 20.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区别 1.人格结构
古:自我是辅助本我的机能。 新:自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动机和目标。 (但两者都认同潜意识的作用) 2.人格发展
古:本能论或泛性论。 新: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3.对人性的态度
古:性恶论倾向。 新:善良的、有理性的,有能力发展、改变、完善自己。 4.儿童发展
古:对童年经验的回忆,生物决定论。 新:直接研究童年时期,早期经验产生的心理结构。 5.研究方法
古:自由报告、对过去经验的回忆。
新:传统方法与实验方法的融合、跨文化研究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