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 献
述文综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综述
1 引言
传统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从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都强调比较优势,认为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是生产率和禀赋的不同,一国总是会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种贸易理论对直到本世纪中期以来的主要的国际贸易方式,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的国家之间的不同产品的贸易做了比较充分的解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越来越多,甚至占据了它们之间贸易的绝大部分的比重,这是传统的贸易理论绝对不能解释的。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后,形成了新的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简称IIT是产业间贸易的相对概念),又称双向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对同类产品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产业内贸易理论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假设前提的,更接近于贸易现实。它认为,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能是规模经济或收益递增的结果,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需求偏好或者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贸易。同时,也为国家进行干预提供了借口,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政府支持可以是本国的垄断厂商的规模经济效益,获得垄断利润,这样对于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研究又导致了后来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强调贸易保护。因此,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自古以来,农业一直是一国的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一国国民经济的全局。没有农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和现代化。而加强一国农产品的贸易可以推进一国农业快速的发展,其中产业内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
2.1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
1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二战后,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越来越多,甚至占据了它们之间贸易的绝大部分的比重,这是传统的贸易理论绝对不能解释的。此时,克鲁格曼成功的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完全竞争对之进行了解释,同时将垄断竞争引入国际贸易理论。克鲁格曼指出,产业间贸易最初的产生取决于各国要素禀赋的相似性。并指出,固定成本的存在,使得规模经济成了产生产业内贸易最基本的原因。克鲁格曼论证了产业内贸易指数等于要素比例相似性指数。并通过考察,得出结论:当国家间越来越相似,市场从完全竞争转变为不完全竞争,且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时候,规模经济就取代要素禀赋的差异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动力。该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对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作了一系列分析。但却认为各国贸易模式的确定,即各国应分别生产何种产品,取决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政府政策和各种历史的或偶然的因素。
2.2 Falvey-Kierzkowsk模型
Falvey和Kierzkowsk在分析产品存在质量差异的部门和传统的生产单一同质产品的部门的基础上,提出了Falvey-Kierzkowsk模型。Falvey-Kierzkowsk模型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本框架的基础上,采用了完全竞争假设。Falvey-Kierzkowsk模型表明,在不存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产业内贸易也会存在,即产生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工资较低的国家在生产低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工资较高的国家在生产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且两国间要素禀赋的变化对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增减具有重要影响。Falvey与Kierzkowski的研究将产业内贸易归因于比较优势,在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对于发展中国家参与产业内贸易活动给出了一定程度的解释。
3 产业内贸易的测度方法
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最早就是从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方法开始的,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程度的测量方法,国际学者最主要运用以下三个产业内贸易指数。
3.1G-L指数
1975年格鲁贝尔和洛伊德提出了“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指出产业内贸易是产业贸易总额减去产业内进出口贸易差额后的剩余部分),用以测度产业内贸易水平。“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是研究产业内贸易时使用较普遍的一个指标,指数的思路认为,贸易要么发生在产业内,要么发生在产业间,产业内贸易指数的
2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情况与统计数据的加总有关,即与人们选择哪一级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数据作为产业划分标准有关。利用“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是测度产业内贸易的一个静态指标 ,因此只适合于某个单一时期。其次 ,可能会发生一些偏差。“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在存在贸易不平衡时难以正确反映产业内贸易水平,即会出现“高‘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但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情况。
3.2 Bruhart指数
为了解决格鲁贝尔和洛伊德的“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所不能解释得产业内贸易动态变化的问题,布吕哈特于1994年提出了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提出了动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的概念。用以测量一定时间跨度的贸易增量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3.3 Thom&cDowell指数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产业内贸易的结构,产业内贸易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具有水平差异的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活动。水平差异是指同一质量档次的产品在规格、款式上的差异即产品属性上的差异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则是由产品的垂直差异引起的 ,垂直差异主要指同类产品有不同质量档次。汤姆和麦克杜威尔认为“布吕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是一个测度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合适方法,但由于没有区分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格鲁贝尔—洛伊德” 可能会低估总的产业内贸易水平。1997年汤姆和麦克杜威尔在布吕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分别衡量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产业内贸易的状况。
4国内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
罗余才(2002)对我国是否存在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G-L指数,证实我国农产品贸易中存在产业内贸易,而且主要集中在几个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种类中。并且得出,需求重叠和产品差异是产业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国际经济形势的改变,各国的贸易政策以及科技进步是产业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充分条件。至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个中间因素,而非最终因素。宋玉华和刘春香(2004)分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利用现有统计数据,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和现实结构。得到的结论之一是我国农业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较低,表明我国农业仍旧是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贸易的,今后我国应该丰富农产品品种、发展农业规模经济,以扩大农业产业内贸易的比重;结论之二是我国农业产业内贸易以水平型产业内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