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2
第一章 机械设计总论习题 三、选择填空:
(1)对于受循环变应力作用的零件,影响疲劳破坏的主要因素是 。
A、最大应力; B、平均应力;C、应力幅。
(2)塑性材料制成的零件进行静强度计算时,其极限应力为 。
A、
; B、
; C、
; D、
。
(3)零件受对称循环应力时,对于塑性材料应取 作为材料的极限。
A、材料的强度极限; B、材料的屈服极限;C、材料的疲劳极限; D、屈服极限除以安全系数。 (4)当三个相同的零件甲、乙、丙承受的伤的零件是 。
(5)两圆柱体沿母线相压,载荷为F时,最大接触应力为 A、
; B、
;? C、
,若载荷增大到2F时,最大接触应力变为 。 ; D、
。
是相同的,但应力的循环特性r分别为+1,0,-1,其中最易疲劳损
(6)?由实验知,有效应力集中、绝对尺寸和表面状态只对 有影响。
A、应力幅; B、平均应力; ?? C、应力幅和平均应力。
(7)摩擦副表面为液体动压润滑状态,当外载荷不变时,摩擦面间的最小油膜厚度随相对滑动速度的增加而 。
A、变薄; B、增厚; C、不变。 (8)在外载荷不变的情况下,试判断下列零件上各点应力的变化特性(用应力循环特性系数
表示):
a)转动心轴,外径上的弯曲应力r为 :
b)推力球轴承滚动体上一点的接触应力,r为 。
A、 r= +1; B、 r=-1; C、 r=-1; D、 0 A、降低表面粗糙度; B、增大润滑油粘度; C、提高表面硬度; D、提高相对滑动速度。 (10)采用含有油性和极压添加剂的润滑剂,主要是为了减少 。 A、粘着磨损; B、磨粒磨损; C、表面疲劳磨损; D、腐蚀磨损。 (11)零件的工作安全系数为 。 A、零件的极限应力比许用应力; B、零件的工作应力比许用应力; C、零件的极限应力比零件的工作应力; D、零件的工作应力比零件的极限应力。 (12)某截面形状一定的零件,当尺寸增大时,其疲劳极限值将随之 。 A、增高; B、降低; C、不变; D、规律不定。 三、选择填空答案: (1)C (2)B (3)C (4)丙(5)B (6)A (7)B (8)B、C (9)D(10)A(11)C(12)B 第二章 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 三、选择填空 (1)采用螺纹联接时,若被联接件之一厚度较大,且材料较软,强度较低,需要经常装拆,则一般宜采用 。 A.螺栓联接; B.双头螺柱联接; C.螺钉联接。 (2)在常用螺纹中,效率最低、自锁性最好的是 ,效率最高,牙根强度较大,制造方便的是 ,联接螺纹常用 ,传动螺纹常用 。 A.矩形螺纹; B.梯形螺纹; C.三角螺纹。 (3)螺纹副在摩檫系数一定时,螺纹的牙形角越大,则 。 A.量摩擦系数越小,自锁能力越好; B.量摩擦系数越小,自锁能力越差; C.量摩擦系数越大,自锁能力越差; D.量摩擦系数越大,自锁能力越好。 (4)计算紧螺栓联接的拉伸强度时,考虑到拉伸和扭转的复合作用,应将拉伸载荷增大到原来的 倍。 A.1、1; B.1、3; C.1、5; D.1、7。 (5)被联接件是锻件或铸件时,应将安装螺栓处加工成小凸台或鱼眼坑,其目的是 。? ? A.易拧紧; B.避免偏心载荷; C.增大接触面; D.外观好。 ( 6 ) 当螺纹公称直径、牙形角、螺纹线数相同时,细牙螺纹的自锁性能 。 A.? 被联接件的橡胶垫片改为皮革垫片; B.? 在螺母下放置弹性单元; C.? 被联接件的金属垫片改为橡胶垫片; D.? 去掉螺母下放置弹性单元而改为普通平垫圈。 (7)受轴向载荷的紧螺栓联接,在工作载荷 和残余预紧力不变的情况下,要提高螺栓强度,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 减小螺栓刚度,增大被联接件刚度; B.? 同时减小螺栓与被联接件的刚度; C.? 增大螺栓刚度,减小被联接件刚度; D.? 同时增大螺栓与被联接件的刚度。 (8)一螺栓联接拧紧后预紧力为 ,被联接件上的残余预紧力为于 。( ,则螺栓所受总拉力 ,工作时又受轴向工作拉力 等 为螺栓的联接相对刚度) ? ? ? ? ? A. ; B. ; ? ? ? ? ? C. ; D. 。 (9)用于薄壁零件联接的螺纹,应采用 。 A.三角形细牙螺纹; B.梯形螺纹; C.锯齿形螺纹; D.多线三角形粗牙螺纹。 (10)在下列四种具有相同公称直径和螺距,并采用相同配对材料的传动螺旋副中,传动效率最高的是 。 A.单线矩形螺旋副; B.单线梯形螺旋副; C.双线矩形螺旋副; D.双线梯形螺旋副。 (11)螺栓的材料性能等级标成 级,其数字 代表 。 A.对螺栓材料的强度要求; B.对螺栓的制造精度要求; C.对螺栓材料的刚度要求; D.对螺栓材料的耐蚀性要求。 (12)对于外载荷是轴向变载荷的重要联接,螺栓所受总拉力在 之间变化。则螺栓的应力变化规律按 。 与 A. B. 常数; 常数; C. 常数。 三、选择填空解答: (1)B(2)C B C B(3)D(4)B(5)B(6)A(7)A D(8)A (9)B (10)A(11)C(12)A(13)B 第四章 带传动 三、选择填空: (1)带传动主要依靠 来传递运动和功率的。 A、带与带轮接触面之间的正压力; B、带的紧边拉力; C、带与带轮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 D、带的初拉力。 (2)带传动不能保证精确的传动比,其原因是 。 A、带容易变形和磨损; B、带在带轮上打滑; C、带的弹性滑动; D、带的材料不遵守虎克定律。 (3)?设计V带传动时发现V带根数过多,可采用 来解决。 A、增大传动比; B、加大传动中心距; C、选用更大截面型号的V带。 (4)带传动采用张紧轮的目的是 。 A、减轻带的弹性滑动; B、提高到的寿命; C、改变带的运动方向; D、调节带的初拉力。 (5)在设计V带传动中,选取小带轮直径 , 主要依据 选取。 A、带的型号; B、带的线速度; C、传动比; D、高速轴的转速。 (6)?带传动在工作时产生弹性滑动,是由于 。 A、带不是绝对挠性体; B、带绕过带轮时产生离心力; C、带的松边拉力与紧边拉力不等。 (7)?确定单根带所能传递功率的极限值 的前提条件是 。 A、保证带不打滑; B、保证带不打滑、不弹性滑动; C、保证带不疲劳破坏; D、保证带不打滑、不疲劳破坏。 (8)带传动中,带和带轮 打滑。 A、沿大轮先发生; B、沿小轮先发生; C、沿两轮同时发生; D、有时沿大轮先发生,有时沿小轮先发生。 (9)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V带传动比平带传动能传递更大的功率,这是因为 。 A、? ? 带与带轮的材料组合具有较高的摩擦系数; B、? ? 带的质量轻,离心力小; C、? ? 带与带轮槽之间的摩擦是楔面摩擦; D、? ? 带无接头。 (10)选取V带型号,主要取决于 。 A、带传递的功率和小带轮转速; B、带的线速度; C、带的紧边拉力; D、带的松边拉力。 (11)中心距一定的带传动,小带轮上的包角的大小主要由 来决定。 A、小带轮直径; B、大带轮直径; C、两带轮直径之和; D、两带轮直径之差。 (12)两带轮直径一定时,减小中心距将引起 。 A、带的弹性滑动加剧; B、带传动效率降低; C、带工作噪声增大; D、小带轮上的包角减小。 三、选择填空: ?(1)C (2)C (3)C (4)D (5)A(6)C(7)D (8)B(9)C (10)A(11)D 第六章 ? 齿轮传动 三、选择填空: (1)对于开式齿轮传动,在工程设计中,一般 。 12)D (A.接触强度设计齿轮尺寸,再验算弯曲强度; B.只按接触强度进行设计; C.按弯曲强度设计尺寸,再验算接触强度; D.只需按弯曲强度设计。 (2)圆柱齿轮传动,当齿轮直径不变,而减小模数时,可以 。 A.提高轮齿的弯曲强度; B.提高轮齿的接触强度; C.提高轮齿的静强度; D.改善传递的平稳性。 (3)齿轮传动中,轮齿齿面的疲劳点蚀破坏,通常首先发生在 。 A.接近齿顶处; B.接近齿根处; C.靠近节线的齿顶部分; D.靠近节线的齿根部分。 (4)?一对标准圆柱齿轮传动,若大、小齿轮的材料和(或)热处理方法不同,则工作时两齿轮间的应力关系属于 下列第 种。 A.B.C. 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直齿圆锥齿轮强度计算中,是以 为计算依据的。 A.大端当量直齿圆柱齿轮; B.平均分度圆处的当量直齿圆柱齿轮; C.大端分度圆柱齿轮; D.平均分度圆柱齿轮。 (6)一对相互啮合的圆柱齿轮,在确定轮齿宽度时,通常使小齿轮比大齿轮宽5~10mm,其主要原因是 。 A.为使小轮强度比大轮高些; B.为使两轮强度大致相等; C.为便于安装、保证接触线长度; D.为传动平稳、提高效率。 (7)齿轮抗弯曲计算中的齿形系数 反映了对 齿轮抗弯强度的影响。 ? ?? A.轮齿的形状; B.轮齿的大小; ? ?? C.齿面硬度; D.齿面粗糙度。 (8)对于齿面硬度HBS>350的钢齿轮,其加工的工艺过程为 。 A.加工齿坯→淬火→切齿→磨齿; B.加工齿坯→切齿→磨齿→淬火; C.加工齿坯→切齿→淬火→磨齿; D.加工齿坯→淬火→磨齿→切齿。 (9)在圆柱齿轮传动中,材料与齿宽系数、齿数比、工作情况等一定的情况下,轮齿的接触强度主要取决于 。 ? ? ? A.模数; B.齿数; ? ? ? C.中心距; D.压力角。 (10)一对标准圆柱齿轮传动,已知 A. < ; B. = ,;C. > ,它们的齿形系数是 。 。 (11)若中心距及其他条件不变,当 ,则齿根弯曲强度增大。 A.减小模数,增多齿数时; B.增大模数, 减小齿数时; C.增多齿数,两齿轮均负变位时; D.增大传动比。 (12)齿轮传动中引起附加动载荷,产生振动,冲击的主要原因是 。 ?A.齿形误差; B.齿厚误差; ?C.基节误差; D.中心距误差; (13)对HBS 350的齿轮传动,当采用同一钢材制造时,一般将进行 处理。 ?A.小齿轮表面淬火,大齿轮调质; ?B.小齿轮表面淬火,大齿轮正火; ?C.小齿轮表面调质,大齿轮正火; ?D.小齿轮表面正火,大齿轮调质; 三、选择填空解答: (1)D(2)D(3)D(4)B(5)B (6)C(7)A (8)C (9)C和A(10)C;A;B(11)C(12)C(13)C 第七章 蜗杆传动 三、选择填空: (1)在标准蜗杆传动中,蜗杆头数一定,加大蜗杆特性系数,将使传动效率 。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增加或减小; (2)为了提高蜗杆的刚度,应 。 A.增大蜗杆的直径系数; B.采用高强度合金钢作蜗杆材料; C.增加蜗杆硬度,减小表面粗糙值。 (3)蜗杆传动中,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增加蜗杆头数,则传动效率 。 A.降低; B.提高; C.不变; D.可能提高,可能降低。 (4)蜗杆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中,应除去 。 A.C. ; B. ; ; D.螺旋方向相同。 (5)在蜗杆传动中,引进特性系数的目的是 。。 A.便于蜗杆尺寸的计算; B.容易实现蜗杆传动中心距的标准化; C.提高蜗杆传动的效率。? ? ? ?? ?D.减少蜗轮滚刀的数量,利于刀具标准化。 (6)计算蜗杆传动比时,公式 是错误的。 A.?C. ; B.; D. ; 。 (7)采用蜗杆变位传动时 。 A.仅对蜗杆进行变位; B.仅对蜗轮进行变位;C.同时对蜗杆蜗轮进行变位。 (8)对于普通圆柱蜗杆传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传动比不等于蜗轮与蜗杆分度圆直径比; B.蜗杆直径系数越小,则蜗杆刚度越大; C.在蜗轮端面内模数和压力角为标准值; D.蜗杆头数 多时,传动效率提高。 (9)在蜗杆传动中,轮齿承载能力计算,主要是针对 来进行的。 A.蜗杆齿面接触强度和蜗轮齿根弯曲强度;B.蜗杆齿根弯曲强度和蜗轮齿面接触强度; C.蜗杆齿面接触强度和蜗杆齿根弯曲强度;D.蜗轮齿面接触强度和蜗轮齿根弯曲强度。 (10)下列蜗杆直径计算公式:(a) (e) ,(b) ,(c) ,(d) , ,其中有 是错误的。 A.1个; B.2个;C.3个; D.4个;E.5个。 (11)对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下面的公式中 有错误。 A.C. ; B.; D. ;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