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之批评
“批评,在这个字眼的最高意义上说,恰恰是创造性。实际上批评既是创造性的,也是独立的……说真的,我要把批评称为创作之中的创作”。这是“美学运动”的重要理论家王尔德在其《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一文里的一段话。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批评就是创造性这一观点。当前,中国设计界的现状是:国内的设计师越来越多,设计大师也越来越多,设计学院的学生也是后浪推前浪。而面对设计作品,大家都在盲目地赞扬,我们听不到反面的意见,在理论界几乎听不到什么批评的声音。实际上,面对现实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不管是一些大型公共设施的设计、建筑物的设计、产品的设计、平面设计等等都存在着很多实用方面的隐患和视觉方面的障碍。设计在一个非常乐观的背景之下,仍然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因此,我觉得在设计界应倡导设计批评和设计审美,培养出设计界高水平的理论批评家。
我们知道设计批评是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设计批评是对一定的设计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进而作出判断和评价的一种科学活动。它着重于评价具体的设计作品及其文化背景、设计思潮和设计运动。
设计批评能帮助我们清晰地洞察日趋复杂和更具挑战性的设计现实。还能帮助我们不仅理解那些伟大的著名设计师作品的内涵,而且能够明辨任何一个时期内充斥市场的新的、尚未定论的任何一类设计作品。如建筑物、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等。可以这么说,设计批评能把我们带到设计世界的前沿,使我们探明: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当今重要的、富有进取型的艺术设计成为时尚。设计批评能赋予我们深刻的洞察力、分析力、判断力,更在于能够提升中国人的生存质量和大众的审美趣味,设计批评是对设计的正面直视。设计的本质、设计的价值和设计的问题通过批评解剖出来之后加以传播,让社会得以了解,让政府企业得以认知。
回顾设计史,我们可以看到:设计批评在西方从来没有间断过,如身兼批评家的设计师莫里斯、艺术批评家罗斯金等,他们对设计批评的地位、作用与创造价值就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知道:“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是现代设计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设计改良运动,它的历史意义与作用也标志着现代设计史的开端。
作为这场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并被誉为“现代艺术设计之先驱”的莫里斯,就针对当时设计领域中粗略的工业产品和恶俗的手工艺品,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针对当时大工业生产造成技术和艺术的脱节与对立的弊端,他倡导通过造型艺术与产品设计的紧密结合、艺术家与工艺匠人的合作以及艺术与手工艺的结合来达到改良日用品的设计
目的。他认为,艺术的主体部分应该是实用艺术,他说:“我没有办法区分大艺术(指造型艺术)与小艺术(指装潢美术与产品设计),这种区分对艺术并无好处。因为一旦如此区分,小艺术就变为无价值的、机械的和没有理智的东西,失去对流行风格或强制性改革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小艺术的帮助,大艺术也就失去了大众化艺术的价值,而成为毫无意义的附属品或有钱人的玩物了”。同时他坚决反对脱离社会土壤的唯美主义,认为设计师的“产品是为千百万人服务的,不是给少数人赏玩的”,“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劳动的结果”。此外,他还指出“我所理解的真正的艺术就是人在劳动中的愉快表现”,是“为人民所创造,又为人民服务的,对于创造者和使用者来说都是一种乐趣,”等等。它不仅持此种设计观与批评观,而且还身体力行地与朋友们联合创办了“莫里斯公司”,自行设计、生产各类生活日用品与装饰品,其目的就是为了对抗工业生产的粗略与挽救手工艺的衰亡。他有一句名言是值得记取的:“不要在你家里放一件虽然你认为有用,但你认为并不美的东西。”
在中国,中国的设计消费力越来越强了!摆脱了贫穷的中国人渐渐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小到家具,饰品,大到政府大楼,公共设施,什么都讲究创意。越来越多的“设计”包围着人们的生活。
这是一件好事。然而在设计艺术“大跃进”之时,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铺天遍地的设计作品,不乏劣质的设计和不尽人意的创意,甚至相当多的设计是败笔,包括一些大型建筑和公共设施。
今天我们“设计”一幢房子,一个店面,一张桌椅,不仅仅单纯强调它的使用功能,或者只能停留在材质,造型和色彩的探讨上,设计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理性的东西。
我所说的和谐化设计,就是指在设计方面要合情,合理,和谐,而这必须以设计批评与设计审美为先导的。
尽管上述的回顾很简单,其观点也挂一漏万,甚至有的观点有失偏颇或欠理论深度,但不管怎么说,他们对设计学科发展的贡献,在设计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都是重要而不容置疑的。我们这里提及他们,无非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由于他们重视设计批评,所以他们的观点与理论具有创造价值,也由此推动了设计学科的发展,为后来的设计者进一步探讨设计问题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学号:32100092861 班级:视觉5班 姓名:谭杰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