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的综述启发思路,但切不可照抄照搬。也就是说,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写出有别于他文的特色,有自己的侧重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进行文献更新,补足与自己侧重点有关的和该课题最新发表的文献,然后按照自己的侧重点重新命题,将全文重新整理,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本刊收到一篇综述文稿,列文献30余篇,而正文不足4000字。在初审中发现,其题名直译自其中一篇文献,进一步发现其内容亦基本来自该篇文献,但鉴于选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故决定让作者重新查阅文献,补足近年的研究进展,改写后再投稿,再审编。 25. 洋洋大篇,只是资料的堆积
有的来稿超过1万字,但内容既无重点又不深入,层次不清,概念模糊,甚至有误。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对所综述的专题不熟悉,体验不深,不能很好地把握主题,而只是资料的堆积。对于这样的稿件退稿时即提醒作者,倒不如选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题目,哪怕是写一个较小的题目,只要在该专题范围内写得系统、深入,这样的文章也是一篇好综述。
26. 文献开列过多,引文不当
一般要求综述论文著录的文献应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原文,但也并不是所有读过的文献都统统列出,应选择最主要和最新近的文献: § 1)综述论文论点和论据来自的文献; § 2)为分析讨论提供有力依据的文献; § 3)为理论和机制提供实验依据的文献; § 4)注意引用知名度高的期刊;
§ 5)以新近的文献代替旧的文献。
如有杂志曾收到一篇关于微量元素的文稿,字数不过6000,而文献多达97篇,大致可归为4类: § 早期文献(5年前的居多,甚至有20年前的); § 文摘检索类文献; § 见于国内外不知名的书刊;
§ 新近的、起核心参考作用、较权威期刊刊载的文献(不足10篇)。
经审阅,决定此文以\小专论\形式刊出,全文压缩到4000字以内,参考文献限在10篇以内。由此例说开去:
§ 早期文献,即文献偏旧,无须深入审阅,即给人以资料不新的感觉而留下不好的印象。事实上,科学在不断发展,对一项值得写出综述发表的课题,往往是重要课题或热点课题,其论文每年都以成百上千的数量增长,而新文献又都是旧文献的发展,即新文献能涵盖旧文献;因此,一定要进行文献更新,大胆舍弃旧文献。
§ 摘要检索类文献,即二次文献甚至三次文献。阅读此类文献是一种快捷的途径,它能引导读者进一步查阅原始文献,但若单用第二手或第三手材料,文章的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 § 关于所引用刊物的知名度问题。在国内外期刊族大家庭中,由于刊物的历史、办刊条件和实力以及地域等不同,不同刊物的知名度是有高下之分的。作为综述论文的主要观点和论据应该是来自最具说服力的研究结果。一般来说,知名度高的刊物所报道的结果应该更具权威性,综述论文引用文献时应特别关注本专业较权威的刊物的动向。
27. 把综述写成讲座
讲座和综述的共同点是文章的综合性、新颖性和进展性。一般认为,综述是专业人员写给同专业和相关专业人员看的,要求系统、深入;讲座是专业人员写给相关专业人员和非相关专业的\大同行\看的,一般在深度上不作太高要求。从来稿中看到,把综述写成讲座最显著的特征是,文章中夹带大量的基础知识性的内容,甚至把教科书上的图表也搬了过来,文章冗长而深度不足。对此类文稿应大力删减专业人员所熟知的内容,在深度上下功夫,进一步挖掘提炼原始文献中的科研信息,从理论和机制的高度上进行分析归纳,从而使其达到综述论文的要求。随着我国科技工作与国际接轨,科研论文亦逐步投向国际期刊。相应地,以综合报道国内外科学技术新进展,促进国内科技发展为宗旨的综述性科技论文必将在国内有所加强,因此,科技期刊将会加大综述文章的比重。 聆听世界的独语●小 河
这世界越来越喧嚣。有些人笑得前仰后合,有些人哭得泪雨滂淀,有些人发得金玉满堂,有些人栽得焦头烂额??那么乡离奇的剧目日复一日地在身边上演,尘土飞扬的嘈杂时常遮掩了我们的视听。
假如笑声落在酒杯里,溅起的也许是醉人的欢乐;但是,两行热泪落进去呢?你是否还能以明媚的心情去对待生命与生活?
有时候,我们真该静静地坐下来,用一种平常的心境,听一听这世界拥有的独语。那是纯净的音乐,是大自然奉献给我们的深沉的和声。在星光晶莹的夜空与已然倦怠的大地间,雨滴顺着树的枝叶滑下来,落在窗玻璃和泥土上,发出透明的声响;鸟语在雷声中沉寂,花朵们甜美的语言却在风中飘扬。诗韵回荡的夜晚,静穆的氛围浸润着你的心灵,一道典丽的屏风把所有的纷繁芜杂都挡在了心域之外。
天空高远而宁静。凝神聆听,你会突然间感到自己已是自然中一个和谐的音符,以新的品质融入宇宙之寥廓,自然之伟力,人生之苍茫......
聆听世界的独语,如品味一樽酝酿多时的质醇佳酿。这一份清雅的纯正,这一份久远的情怀,时常会跳出日月的隙缝,在尘土飞扬的喧嚣中,给我们一份珍贵的安谧。(摘自《资料卡片》) 灵芝草●秋 剑
还是很小的时候,听大人讲了白蛇与许仙的故事,便对灵芝草产生无限的遐想和神往,我常在日记和作文中描绘它,在画中涂抹它——当然,所写所画,都是凭空想象的。在想象中,这草是世上最绿的草,开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结着世界上最神奇的果——能起死回生、延年益寿的果。
世界上除了灵芝,幼小执著的我别无所求,一直都很想采到一株。终于在 13
岁那年,在一片山林里,我采到了一株灵芝,它并非草,是一种菌,如磨菇状,红色——这与我想象中的“仙草”无疑有天壤之别,同时,我确知了灵芝并无起死回生的功效。于是,我心目中神奇美丽的仙草不复存在了。
因为得到灵芝,我失去了灵芝,人生中很多美丽的东西,都是这样——因为得到而失去。(摘自《中国青年报》) 青春赋●萨缪埃尔?沃尔曼 ○牛继华 译
青春不是人生某一时期的标志,它是指人应有的心理状态。要永葆青春,既要有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想象和激荡的热情,还必须有战胜胆怯的勇气和决不向困难妥协而敢于去冒险的希求。
人不是因岁月的流逝而老朽,当理想之火泯灭的时候,人生的“暮年”就开始了。岁月的流逝会在皮肤上刻下皱纹,而热情的消失则在心灵上留下痕迹。担心、疑惑、不自信、恐慌、绝望——这些东西正是夭折精神之树的元凶。无论是到了古稀之年的老人,还是尚未成熟的少年,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们应该有对奇迹的憧憬,对人生乐趣的寻觅,对竞赛的追求,以及对灿若群星的事物和思想的感知;还要有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像孩子期待即将出现的事物般的好奇心......
人与他的信念成比例地年轻,与疑惑成比例地衰老;与信心和希望成比例地年轻,与恐惧和绝望成比例地衰老。
谁能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或神灵那里领悟到美丽、喜悦、勇气、高尚、力量??谁就富有青春的活力。
当失去所有的梦幻,心灵的花蕊被悲观之雪和沮丧之冰覆盖的时候,他就真正地“衰老”了。这样的人,只有去乞求神灵的怜悯。
自己的园地●刘祖芳
“这些都是很好,但我们还不如去耕种自己的园地。”法国作家福禄特尔的这句名言意蕴十足,深刻地道出了人生跋涉的真正意义。
为自己而活还是为他人而活,从来就是中国伦理道德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如果从终极价值的高度审视,为某个庄严的使用和崇高荣誉而活,那是辉煌的。可因此而荒芜了自己的园地,这种炫目的辉煌,则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每个人都固守一方天空,拥有一方沃土。有立于斯、长于斯如磐石一样坚硬的生存理由。我相信,有春播秋种的人生意象,定会出现春华秋实的绚丽景象。为此,选准自己的园地,是至关重要的。在选择园地的当口,应凸现个性,渗透理性,融通美感。拥有自己的园地,在物欲横流的漩涡之中,便不会失去自己。在自己的园地深耕细琢,幸福愉悦的花朵定将灿然怒放。
(摘自《读书》) 心是一棵树●张晓霞
心是一棵树,爱与希望的根须扎在土里,智慧与情感的枝叶招展在蓝天下。不论是岁月的风雨扑面而来,还是液滚尘埃遮蔽了翠叶青枝,它总是静默地矗立在那里等待,并接受着一切来临,既不倨傲,也不卑微。
心是一棵树,睿智地破译出白昼与黑夜的奥秘,凝神谛听天籁与尘音。常常欣呈出因阳光而生的绿荫,为郁躁者消除沉沉倦气。也曾因严寒凋蔽成枯木僵枝,在困顿中孕育着蓬勃的生机。
心是一棵树,一个个故事被年轮镌载,一回回驿动与飞鸟相约;一次次碰撞使它绵密柔韧,一幕幕经历造就了它博大的胸怀。
心是一棵树,独木不成林。因此,树与树既独立又相联,心与心既相异又相亲。(摘自《哈尔滨日报》) 只要你能欣赏●赵 洁
有人说,男人和女人最重要的是相爱。而我说,相爱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互相欣赏。曾经与朋友讨论过奉献的问题,她问我:会不会有一天,你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完整整地奉献给一个男人。我很想反问她一句:为什么不去问一问黄河长江,哪一天她会将自己完完整整地奉献给大海。永远没有枯竭的思想,也永远没有枯竭的情感,只在于,你能不能接纳,会不会欣赏。许多男人对我说,最讨厌女人啰啰嗦嗦,我想,那只是他们无法欣赏那一份蕴蓄在倾诉中的情感而已。有人说忍受不了女孩的浮浅,也有人说忍受不了女人的冰冷。其实,许多时候,是他自己欣赏不了。
雪山也冰冷,可她有别具一格晶莹的美;小溪也浮浅,可那潺潺中自有清秀。欣赏你周围的每一片树叶,每一寸泥土,每一缕阳光,每一霏细雨,更何况,每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女人。
只要你能欣赏那一抹背对着高朋满座时的冷落和寂寞,我将把那一扇孤独的窗儿敲开,共享那一空星与月的交溶。
只要你能欣赏那成功时的平淡和失败中的微笑,是非成败便成一江流水,载起你的双浆我的小船你的奋斗我的理解。
只要你能欣赏这世界一半的另一半,你就会毫无保留地拥抱一个完整的世界。 这世界树叶有千万片,这世界女人有千万种,不一定都要相守,不一定都要相爱,只要你能欣赏。(摘自《亚太经济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