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一)公共物品
1、 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基本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
收支平衡是制定财政政策的轴心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智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三、 财政的职能
1、 含义: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手段,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2、 意义:在于使广大财政工作者从日常繁杂的具体中国中解脱出来,开阔视野,从本职工作出发,总揽全局,摆正财政工作在国民仅集中的得为,充分发挥财政工作应有的作用 3、 具体职能:(1)资源配置(2)收入分配(目标,机制,手段)(3)经济稳定与发展
四、 公共生产【37---二、三。四】
1、 含义: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2、 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在整个国民仅集中以及在公有制经济主体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而国有经济师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他控制这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 公共物品提供:
1) 提供纯公共物品和某些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应采取国有国营模式(资金来源:国家预算拨款、按政府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向公众收费)
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2) 垄断性国有企业应采取国有国控模式
3) 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应采取公司制改造模式 4) 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
五、 公共定价
1、 含义: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给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2、 对象: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 政策:
1) 纯公共定价:自然垄断行业
2) 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 4、 目的和原则: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公共物品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而且是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安定的重要措施 5、 一般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2)二部定价法3)负荷定价法
6、 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亏损的弥补,部分可以通过财政渠道以补贴形式进行,部分可以通过自身的收费弥补)
7、 结论:政府若要既充分提供高公公物品又要提高有关政府支出的效益,就必须按政府
的政策选择适当的定价方法 【41基本要求】
财政支出的内涵和范围,,3个 公共选择的借鉴意义【49】 公式【61】 【74】
一般服务的三个科目【75】
六、 财政支出分类
1、 按财政功能:1) 经济建设费2) 社会文教费3) 国防费4) 行政管理费5) 其他支出
按国家职能对财政支出分类,能够解释国家执行了那些职能以及侧重于那些职能,对一个国家的支出结构做时间序列分析,便能够揭示改过的国家职能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对若干国家在同一时期的支出结构做横向分析,可以揭示各国国家职能的差异
2、 按支出用途: 1) 基本建设支出2) 流动资金3) 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4) 地质勘探费5) 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事业费6)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失业非7)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8) 抚恤和社会救济费9) 国防费10) 行政管理费11) 价格补贴支出
3、 按经济性质: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经济意义分析:
1) 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和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此类支出间接影响分配。 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那些商品和服务,已经脱离了政府的控制。直接影响收入分配,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
2) 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习惯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 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因此,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谈判情况而定,显然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3) 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对于像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对可以得到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4) 总结: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4、 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1) 经常性支出
含义: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者保障人们基本生活必须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特点:经常性支出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损 2) 资本性支出
含义: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
七、 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1、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2、 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代替私人支出,财政支出的比重会增加。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财政支出上升的规律,被称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3、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这些投资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处于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起飞”乃至发展的中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应继续进行,但这是政府投资将逐步转换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八、 影响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因素分析 大 小 1、 宏观因素: 1) 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 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证据是否稳定 !!整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政府干预政策
3) 社会性因素:包括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 2、 微观因素:(福利经济学)采用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将市场有效供给原理运用到政府公共物品的供应中,通过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变量,来分析和研究财政支出规模
3、 政治决策程序(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变化以及最终形成最佳的相对稳定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
必须晚上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机制和专家咨询制度,实行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形成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九、 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
1、 属性: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就其本质,社会消费型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所提供的服务就可以为全体公民共同享受,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
2、 意义: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一国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提供国家防务和社会安定,还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处理和协调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维系正常的社会关系以及商务关系。
3、 社会消费性支出项目: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工交商农等部门的事业费
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80】
政府提供教育的理路依据【1、教育具有外部性;2、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3、教育资本市场不完全】
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由或经济意义【89】
十、 文科卫支出
1、 经济属性:非生产性支出。 2、 卫生支出:
(1) 政府介入卫生医疗领域的理论依据:1)减少贫困(最直接)、2)公共物品的外部性、3)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
(2) 卫生医疗领域中的公共服务范围:1)公共卫生服务2)基本医疗服务
(3) 当前卫生医疗体系的缺陷:政府投入不足,干预不力,市场化过度,导致效率和公平失衡
(4) 进一步改革的思路:P129
十一、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 1、 特点:
1)政府局域宏观调控的主体地位,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微利或不盈利,可以极大的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资金来源多半无偿,可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2、政府投资(指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 P134~135
2、 政府(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 1) 资产——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 2) 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 3) 就业创造标准
十二、基础设施投资
1、 性质:是支撑已过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
发展水平。 2、 包括 3、
2、 特点:大型、资本密集型、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回收投资慢 3、 作用:弥补“市场失灵”、部分的充当着社会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 4、 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