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质与结果:
文艺界的“反右”运动,不仅意味着当局绝不兑现“双百方针”所允诺的自由,更意味着文学的空间进一步逼仄,意味着更加左倾激进的文艺领导思想取得更加稳固的地位,并且在此后的文艺实践中,以更加急迫的姿态来进行其所构想的“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实践。
文艺界反右运动的总结: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1957年9月16日,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议)。
是1949年以后极左文艺思潮的恶性发展;
它对文艺界反右运动的高度评价,还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社会主义文学”的激进实践在文艺方针与文艺政策、创作方法与创作内容、艺术风格与艺术形式、特别是创作主体和组织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开始。
第四节 “新民歌运动” 与
文艺政策的调整 一、“新民歌运动” (一)背景:
1、建构文学新秩序和新模式的需要:
“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的“基本的道路算是开辟了,几十路、几百路纵队的无产阶级文学艺术战士可以在这条路上纵横驰骋了。”(周扬在《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2、“大跃进运动”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疯狂、幻想、浪漫、自我陶醉?? (二)《三十二条》
《文艺工作大跃进三十二条》( 1958年春,中国作协书记处起草),简称《三十二条》; 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创作高潮,三、五年内实现社会主义文学大丰收。” 文艺界的全面“跃进” 。 (三)“新民歌运动” 1、毛泽东的积极提倡:
“中国诗的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族的,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1958年3月22日,成都,中央工作会议 ) 2、“新民歌运动”的文化内涵:
(1)新民歌作为鼓动民众投身“大跃进”的运动的重要工具,有效地体现了主流文坛以建构“新文艺”来为政治服务的明显意图;
郭沫若:“民歌对于鼓舞、教育、组织群众的作用是很大的。”
(2)新民歌运动所依赖的民间文学基础,使工农兵群众真正成为新的文学主体,“五四”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至此被全面颠覆。
杨小滨:对于知识分子而言,“新民歌运动似乎是反右斗争的一个合乎逻辑的延续。只不过这一次并不是用消灭或压制的方法,而是以引导的方式,促使知识分子不再采取任何面对现实的批判姿态,从而将之融合到由党的路线所规划的劳动生活中去。” (《<红旗歌谣>及其他》,《二十一世纪》,1998年8月
(3)是解放区大众化文艺观念的延续,同时也表达了新政权的决策者试图依靠底层民间建构新的文艺架构的努力。
3、思想与艺术特点
(1)主题上以歌颂为主,但歌颂的过程更加简单,其中多表现为忆苦思甜和抒发豪情壮志,在艺术上则极尽夸张。
《公社的山羊》 公社的山羊长得壮, 上山碰到非洲象。 山羊打了个大喷嚏, 轰隆一声震天响。 大象吓得直哆嗦, 扑通跪倒直喊娘:
“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 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
《嫦娥与织女 》
月宫装上电话机, 嫦娥悄悄问织女: “听说人间大跃进, 你可有心下凡去?” 织女含笑把话提: “我和牛郎早商议, 我进纱厂当女工, 他去学开拖拉机。”
《肥猪赛大象》 肥猪赛大象, 只是鼻子短, 全村宰一头, 足够吃半年
《大萝卜》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麦秸粗粗像大缸, 麦芒尖尖到天上, 一片麦壳一片瓦, 一粒麦子三天粮, 秸当柱, 芒当梁,
麦壳当瓦盖楼房, 楼房顶上写大字: 社会主义大天堂。
(2)根本缺陷:
不是真切的生活体验和自发吟唱,而是服从于政治的遵命诗歌。
新民歌描绘的美好景象是“大跃进”中严重破坏生产力的虚假现象,缺少文学应有的起码的良知。
二、文艺政策的调整 (一)最初的迹象: 1961年,《文艺报》第3期发表了张光年执笔的“专论”《题材问题》,在肯定“描写重大题材”的同时,主张“题材的多样化”。这是调整文学政策的最初迹象。 (二)“三次会议”
指1961-1962年文艺界先后召开的“新侨会议”、“广州会议”、“大连会议”。 1、“新侨会议”
(1)1961年6月,中宣部和文化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简称“新侨会议”。 (2)目的:贯彻“八字方针”,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改进文艺工作的领导方法,并讨论文艺工作和电影创作的有关条例。
(3)核心内容: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
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五子登科”:“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 2、“广州会议”
(1)1962年3月,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
(2)中心议题:宣布给大部分知识分子摘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并且承认大部分知识分子已经是“人民的知识分子”。 周恩来、陈毅参加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 陈毅:“脱帽加冕”——即“脱资产阶级之帽,加无产阶级之冕”。
3、“大连会议”
(1)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2)内容:提出“中间人物论”和“现实主义深化”等理论主张。 (3)周扬(中宣部主管文艺的副部长、文化部长)、茅盾(作协主席)、邵荃麟(作协党组书记 ) (三)“文艺八条”
1、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努力提高创作质量;
3、批判地继承民族遗产和吸收外国文化; 4、正确地开展文艺批评;
5、保证创作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6、培养,奖励优秀人才; 7、加强团结,继续改造; 8、改进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
(四)意义
形成了相对宽松的精神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现实主义与真实性再度受到重视。 作业 思考题:
1、扼要叙述1949——1976文学思潮发生发展历程。
2、为什么说第一、二次文代会是当代文学的开端与准备? 3、本时期都进行了那些文艺运动?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 4、“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如何?给文学发展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5、试述“三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十七年”的小说
第一节
农村题材的小说
一、赵树理和他的小说创作
(一)当代文坛(当代文学)中的赵树理(1949-1970):自觉的民间立场,农民代言人。
1、主要作品:长篇小说《三里湾》(1959),长篇评书《灵泉洞》(上)(1958),短篇小说《登记》(《罗汉钱》)、《“锻炼锻炼”》等。 2、特点:
取材于晋东南农村的生活,淳朴、诚实;
坚持“问题小说”的价值定位,突出作品的“教诲”功能;
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入手,表现社会风习、伦理的变革在农民的心理、家庭关系、公私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