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实性,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 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 可能性的复杂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依存。 注意区分:可能—现实; 可能—不可能;
现实的可能—抽象的可能(非现实可能),看根据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
多种可能性(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
2.方法论意义——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五)形式和内容
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法的一对范畴。 1.关系——对立统一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任何事物都是一定内容和一定形式的统一体; 二者可相互转化。 2.方法论意义
内容决定形式,所以要注意内容——反对“形式主义”。 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四、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区别 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 联系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互制约的; 不联系的; 发展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由低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曲折前进过程; 质的飞跃; 辩证的否定观; 否定一切,全盘否定;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循环论,直线论; 辩证统一; 矛盾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把事己运动的泉源,是事物发展物的变化看做是单纯外力的根本原因。 推动的结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刀切、一哄而起;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均衡论和一点论 16 / 18
第四节 认识论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①把反映论原理贯彻到底,是全面的彻底的反映论; 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先验论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到感觉和物; 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③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克服了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发展动力;
2.特征:①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②是有意识的、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③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发生的;
历史性,实践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无止境发展
的,因为世界是无限的;实践受历史条件限制。
3.实践的作用,通过三种形式表现出来:
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 认识,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认识在实践
中产生);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开拓认识的领域,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17 / 18
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抓住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人们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而是为了指导实践而认识—为了
应用而学习;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并不是认识问题,而是实
践问题,
⑤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归宿、全部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
实践应有的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2.认识 实践,指导作用。
?认识一经产生,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
?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指导主体采取正确的方法,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取得成功;
? 错误的认识,对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四、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
18 / 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