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生态旅游》是一门新兴的现代学科,是旅游类专业的选修课。本课程系统地论述了生态旅游方面的理论知识,反映了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可以满足大专院校旅游专业方面学生的需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旅游方面系统的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意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理论知识方面
1、了解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2、掌握生态旅游的概念、特点以及生态旅游系统;
3、掌握生态旅游者的概念、分类、形成的主客观条件,了解生态旅游者的保护性行为;
4、掌握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特征和类型,熟悉生态旅游开发的新思路和开发设计的步骤;
5、了解生态旅游环境的概念、构成和特点;
6、了解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实践技能方面
能够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案例进行分析。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分工
《生态旅游》课程中的内容涉及到很多其他的学科,比如《旅游学》的基础知识部分,《旅游地理学》的旅游资源部分以及《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所以可以根据其他课程的开设情况及进程适当的增删。另外,该课程还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建议学生在平时勤学习、多积累,以便更好地学习该课程的内容。
四、教学时数安排 本课程教学时数总计9。 五、讲授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生态旅游的产生、发展及特点(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掌握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旅游的产生
一、人类生活环境质量的恶化 二、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 三、传统大众旅游的生态化
第二节 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
一、生态性旅游的保护性 二、生态旅游的两大特点 三、生态旅游的三大标准 四、生态旅游的四大功能 第三节 生态旅游的要点及特点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要点 二、生态旅游活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生态旅游的特点、标准和功能;生态旅游概念的要点和特点
教学难点:生态旅游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式:理论授课
第二章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生态旅游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程 二、对自然价值的重新思考 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生态旅游价值 第二节 生态美理论与生态旅游
一、生态美概念 二、生态美的特点三、生态美理论的生态旅游价值
四、生态旅游的四大功能
教学难点:生态美理论与生态旅游 教学方式:理论授课
第三章 生态旅游者概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生态旅游者的概念、特征、分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旅游者的概念
一、生态旅游者界定二、生态旅游者和传统大众旅游者三、生态旅游者特征四、生态旅游者的分类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的形成 一、生态旅游者形成的客观条件 二、 生态旅游者形成的主观条件
教学重点:生态旅游者的概念、特征,生态旅游者形成的主观客观条件
教学难点:生态旅游者的概念、特征。 教学方式:理论授课
第四章 生态旅游者行为(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生态旅游者的保护性旅游行为、审美行为和生态旅游流的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旅游者保护性旅游行为
一、生态旅游者保护性行为概述 二、保护性旅游行为层次与阶段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审美行为
一、美与审美 二、生态旅游者审美的要求 三、生态旅游者审美的境界 四、生态旅游者审美的意义
教学重点:生态旅游者的保护性旅游行为、生态旅游审美、生态旅游流
教学难点:保护性旅游行为和生态旅游流 教学方式:理论授课
第五章 生态旅游资源概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生态旅游资源的定义和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旅游资源概念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定义 二、生态旅游资源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的比较
第二节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
一、生态特征 二、自然特征 三、社会特征 四、经济特征 教学重点:生态旅游资源的定义、特征
教学难点:生态旅游资源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的比较 教学方式:理论授课
第六章 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及类型(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生态旅游资源的形成、分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旅游资源的形成
一、大自然的演化 二、人与自然共同营造 三、保护 第二节 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分类依据 二、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系统 第三节 生态旅游类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