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赵走燕”,表现了蔺相如的聪明周到和细致,但是作为主人的缪贤却远不如蔺相如高级, 真正的上不如下。 三、蔺相如和诸大臣的对比。一个秦国易璧的难题让赵国的大臣们进入了二难推理,“欲予 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真正的无可奈何了。但是蔺相如一 7
拿到问题就有了方法,告诉赵王:不可不许。语言斩钉截铁,痛快淋漓。和诸大臣的对比 之中,优劣高下,不言自明。 四、相如和赵王的对比。当蔺相如告诉赵王秦人易璧“不可不许”后,赵王仍然战战兢兢的 问“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最后,还是在蔺相如保证完璧归赵后,他才放了心。一个 胆小怕事,一个胆大心细,对比写来,栩栩如生。这样的对比,在后面的渑池会前到底去 不去的讨论中,司马迁给我们有同样精彩的描写。先是赵王“畏秦,欲勿行”,后来是廉颇 和蔺相如的鼓动下的“王遂行”。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赵王的毫无主见,也看到了蔺相如的 深谋远虑。 五、蔺相如和秦王的对比。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周到细致,随机应变, 被作者写的出神入化,叫人拍案叫绝。而与之相对的秦王却是傻瓜一个,蠢驴一头,呆头 呆脑地被蔺相如戏耍了个不亦乐乎。特别是蔺相如在秦王斋戒五日后,没有了玉璧,这是 非常难处理的。但是蔺相如毕竟是蔺相如,他来了个死猪不怕开水烫,“臣知欺大王之罪当 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于是秦王在无计可施后,只好“毕礼而归之”。对于蔺相如的 高级和秦王的低级,在后面的渑池会上,司马迁老先生的文字给我们还有同样表现。秦王 本来“不肯击缶”,但是在蔺相如的大无畏的精神面前,这个秦王终于“为一击缶”了。相形 而见绌,对比是多么鲜明。 六、赵王和秦王的对比。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问题是,一个对待蔺相如毫无办法的家伙, 在对付赵王的问题上却能游刃有余。渑池会上,气焰嚣张的秦王把赵王调戏了个够,而胆 小怕事的赵王却只有言听计从,不敢有任何反抗,秦王让他奏瑟,他也只能“鼓瑟”。其实, 这样的对比从文章开始就有了,对秦王的换璧的要求,赵王是除了害怕还是害怕。害怕“见 欺”,害怕“秦兵之来”。赵国国王做到这种程度,让读者读到这里也只有叹息的了。 七、蔺相如和他自己舍人的对比。这主要表现在蔺相如和他的舍人,在如何处理将相不和 的态度的对比。在蔺相如和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看到了舍人 的粗浅平庸。“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并不是舍人们
认为的害怕。但 是我们看到的文字是,在此之前这些舍人自作聪明的“相与谏”和“请辞去”的要挟。无奈之 下,才有了蔺相如一番语重心长的告诫和解释。对比之下,蔺相如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读者的印象自然更加深刻。 八、蔺相如和廉颇他们自己的前后对比。这里既有他们地位变化的前后对比,又有他们自 己行动变化的前后对比。蔺相如从一个别人的舍人上升到自己养有舍人,“位在廉颇之右”, 是他刻苦努力的结果,也是他的性格使然。同样,在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过程中,正是 廉颇的性格让他有了前后看似矛盾的举动。从“宣恶言”到“肉袒负荆”是勇敢直爽的体现, 正是直爽不周全才导致卤莽,而正是勇敢,才能有自己向蔺相如的负荆请罪。而正是有了 蔺相如的深谋远虑,才有了他的“望见廉颇”“避匿”,才有了他的不想跟矛盾的举动其实并 不矛盾,其实都是统一在人物的性格之中的。 总之,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八类对比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阅读时要仔细 体会才是。廉颇“争列”,才有了他的与廉颇的“卒相与欢”。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