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9 15:02:2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材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三、单元总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条形统计图(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1,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品牌 A B C D 统计/30 45 25 10 箱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

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 引入新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再次经历统计的过程,并在小组内制作出自己设计的例1主题图统计图,代表展示以后我提出:这个统计图还可以怎样画?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好可以横着画,自然的进入新课的教学。在教学横向条形统计图我重点让学生认识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学生由于已经认识了纵向条形统计图,所以读图并不困难。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怎么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例2,练习十第2、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非常关心同学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体重,身高等如果老师想要了解

三(1)班第一组5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姓名 李明 王芳 赵兰 刘玉 李琴 身高/厘141 138 139 143 142 米 体重/千35 33 32 40 36 克

提问: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10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制作身高统计图:

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大,教师建议大家0-137 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画的时候,第一格不能画成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2、制作体重统计图: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身高统计图制作一张体重条形统计图吗? 小组合作完成,评价交流。

3、看书了解: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提问: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3题。

教师:第一格表示90秒,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对于体重的教学我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由于本节课还要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所以在后面教学“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我也非常重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信息,课堂上还出现了意外的生成。本节课我预留了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完成作业,当堂反馈学情。

第三课时 平均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3,练习十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两个小组同学的计算考试的成绩。

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计算能力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分数。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的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求“平均数”。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1的统计图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 教师: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

以4人为 一个小组进行,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先合后分。 教师:“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是把收集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样列了,请大家试一试。

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式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练一练:

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计算能力强? 第一组平均每人的分数是:86分

第二组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是:87分

看了这两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第二组的计算能力强。 三、巩固延伸

1、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1)请小组长拿出课前统计的本组同学的身高统计表。

2018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mwaw5ozs18mqar1rud16ehs64cxfu011xu_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