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如何调节课堂气氛
一节公开课正在学校多功能厅进行,凡是熟悉这个班级的听课者都感到纳闷:平时思维敏捷、发言积极的学生,怎么突然变得拘谨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远没有平时那样活跃。课后,执教老师就这堂课的成败得失进行了反思:“上课前3分钟,班里几个调皮同学打开了,又哭又闹。当时我很恼火,刚想批评,但上课铃响了。这一偶发事件,影响了我的情绪。我走进教室过于严肃,由此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看来,这堂课气氛沉闷的主要原因,是我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感……”这一课后反思,让听课老师受到很大启发。 的确,课堂教学的气氛,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思维
活跃;沉闷的气氛使学生情绪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思考。 课堂气氛的沉闷和活跃,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教师的情感起着主导作用,它直接感染着学生的情绪,直接关系着形成怎样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即使教师本人在生活中发生了悲或喜的事情,也要在课堂上学会用意志对自己的情绪
进行调节,以使课堂教学气氛处于和谐的状态。
另一方面,当课堂教学气氛出现不协调、不利于教学活动进行的状态时,教师也应该控制住自己的情感,充分利用“教学机智”,并发挥目光、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的
作用,调节好课堂教学气氛。
记得我们的一位老师在借别人班试讲《壁虎》一课时,发现课堂气氛很不活跃,学生显得十分拘束,发言者寥寥无几,但她丝毫没有露出不满的神色,讲解风趣幽默,并不时借助手势,目光亲切自然,饱含着信任和期待。不一会儿,学生顾虑消除,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变得十分热烈。年级组的一位老师讲《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开始就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向学生描述了大年夜的晚上,一个光头赤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情景,渲染了课堂气氛,把学生引进了课文所描述的悲惨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为学好
课文打好了基础。
总之,调节好课堂气氛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