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方案
政史地教研组
一、对课程定位的认识
思想政治课程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基础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和有关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在经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他们自主、自立、自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感到,为了实现以上教学任务,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同时事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同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其他学科教育相互支撑;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其他德育渠道在工作上密切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同时必须坚持以下课程理念:
1、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是学生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所必需的最重要的素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要顺应时代发展,体现社会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同时要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效的学习途径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本课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体现我校“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的特色。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领悟到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是立足于现代社会并发展自己所必需的。
2、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体验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促进各项教学活动走进学生心灵。设计形式多样的各种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动起来。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相关社会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思维的意义,提高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人生价值的体验。
1
3、实施促进学生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传统的单一书面测试的评价方式。要围绕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综合评价机制。既要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又要考查他们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要采取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展示学生在学科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成果,以及通过书面测试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能力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综合性的评价,使本课程的学习评价成为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成为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可以从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把握)
知识层面,做到二个“领悟”:使学生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特别是领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观点和有关的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技能层面,学会二种“技能”:学会通过网络、图书、报刊等收集资料的技能;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新知识的基本技能。
2、过程、能力与方法
重视学习过程: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引导他们了解和体验社会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重视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接受和处理信息、探究和讨论问题,观察和服务社会等各种学习经历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提高学习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三种能力,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辩证思维和参与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
3、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悟、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基础。
2
三、学习内容与要求
1、学习要求
高中课程的学习水平分为A级、B级、C级三个层次。
A级:了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或道理,能在不同情景中予以再认和再现;对课程领域所涉及的一些社会现象能予以正确辨认,或能列举课程领域所涉及的社会现象,用相关知识加以描述或简述。
B级:理解、领悟本课程知识的内涵及其实质,知道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能够在相关的社会现象中,归纳、比较、阐述有关的知识,或能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用相关知识进行说明,作出正确解释。
C级:应用本课程的知识,正确分析、评价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分析,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或思路;能够对不同的社会现象进行辨别分析,揭示不同社会现象的不同本质,采取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态度。
高中课程的学习,要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领悟,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把握高中课程的学习水平要求,要注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活动形式应体现多样性,学习要求应体现层次性。
2、学习内容
(1)经济常识部分共一个前言和八个章节内容,在此列表说明
一、经济生活和经济意识
学 习 内 容 经济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过程 我们的 经济生活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 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蓝图和目标 经济意识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增强经济意识 祖国富强需要青年有经济意识 青年走向社会需要有经济意识
3
学 习 水 平 B A B B A B B 活 动 建 议 组织学生从报刊或网上检索有关信息,领会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及其意义。 二、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
学 习 内 容 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生产在 社会生活中 的地位 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 经济增长及其重大意义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振兴经济必须 依靠科学技术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的信息化 国民财富、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财富的可持续增长 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对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影响 正确处理发展 改善生活要以发展生产为基础 生产与改善生 改善人民生活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活的关系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 学 习 水 平 B B C B B B A B B B B B (1)组织学生收集近三年全国或上海GDP增长的资料,了解GDP增长的主要原因。 (2)组织学生检索上海信息化发展情况,以及信息技术对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资料,领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3)组织学生从报刊或网上收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资料,探讨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 活 动 建 议 三、生活消费和消费文明
学 习 内 容 消费结构和收入水平的关系 消费水平 和消费结构 恩格尔系数和消费水平的衡量 消费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 适度消费和合理消费 学会合理消费 提高生活质量和发扬艰苦朴素倡导消费文明 作风 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依法维护消费 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学 习 水 平 B B A B B C B 活 动 建 议 (1)组织学生记录一段时间的家庭消费开支账目,分析自己家庭的消费状况(包括消费水平是否适度,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等),探讨现有消费的基础上向家长提出改进家庭消费的建议,并与家长一起设计一个“家庭合理开支”的方案。 (2)组织学生结合 4
者的合法权益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消费者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义
C B 社会实际事例分析消费者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的原因,探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方法。 四、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
学 习 内 容 产业构成中的三次产业 产业结构 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 极其发展趋势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劳动者就业的途径和方式 劳动者的 就业和创业 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应有的素质 维护劳动者的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合法权益
五、金融服务和投资理财
学 习 内 容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金融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金融和银行 我国金融机构的种类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资本和资本增值的意义 投资的种类和方式 投资理财 投资的收益和风险 理性投资应当遵循的原则 学会家庭理财
5
学 习 水 平 A A B A B C C B C 活 动 建 议 (1)组织学生检索上海三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实例,召开一次讨论会,领悟社会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就业和失业现象 (2)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就业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并在班级中交流。 学 习 水 平 B A A B A B A B B C 活 动 建 议 (1)组织学生检索有关信息资料,了解我国银行的储蓄利率和消费贷款利率,据此虚拟一定的收入水平,对需要消费贷款的某项大额消费(如购房等)制订一个方案。 (2)组织学生了解家庭理财的现状,探讨值得改进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向家长提出改进投资理财的建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