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A)七
一、名词解释 1、价值
2、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 3、政党 4、阶级
5、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
二、单项选择
1、社会生活本质是( )
A.历史的 B. 实践的 C. 现实的 D. 物质的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 .吐故纳新 B .科学严谨 C .博大精深 D .与时俱进 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
A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 .理论联系实际 D .实事求是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唯物主义 5、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A .马克思 B .亚当 ? 斯密 C .大卫 ? 李嘉图 D .威廉 ? 配第 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7、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9、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
A .经验主义 B .先验论 C .绝对主义 D .教条主义 10、上层建筑是指( )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11、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2、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A .思想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政治范畴 D 文化范畴
13、人类进人 21 世纪,英国广播公司( BBs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
A .马克思 B .爱因斯坦 C .达尔文 D .牛顿 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不包括( )
A .德国古典哲学 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 .法国启蒙思想 15、对待马克思主义,不应该( )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 .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1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7、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A .经济条件 B .法律制度 C .传统观念 D .文化水平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 .占人口大多数 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 .具有先进思想 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阶级斗争 D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A .合理内核 B .基本内核 C .精髓 D .核心
三、多项选择
1、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等 A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B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科学实验
2、( )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A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 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 .画饼不能充饥 4、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
A . “不平不阪,无往不复” B .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 .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 . “和实生物”
5、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6、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8、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9、价值具有下列哪些特性?(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 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10、“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 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 .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 .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 .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四、判断说明题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五、简答题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4、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
六、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2、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答案
一.1、价值
答: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
答: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政党
答: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 4、阶级
答: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个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5、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
答: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级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那个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二. 1.B 2.D 3.C 4.C 5.B 6.C 7.A 8.A 9.D 10.D
11.C 12.B 13.A 14.D 15.D 16.D 17.A 18.B 19.D 20.A
三.1.ACD 2.ABCD 3.BC 4.ABC 5.AB
6.ABCD 7.BCD 8.CD 9.ABCD 10.ACD 四、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3)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1)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2)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1)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2)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 这一观点正确。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2)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的最有价值和最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