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血压病的综述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2 19:20:5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高血压病的综述

摘要: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高血压发病的原因很多,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另外,血液中缺乏负离子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因此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有非常大的临床意义。

国内外高血压的现状:

发达国家重视血压测量的规范。欧洲血压测量建议(JHypertens2003,21:821)和美国血压测量建议(Hypertens2005,45:142)对血压测量的规范发挥重要作用。西方发达国家重视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2005年Cuspidi报道意大利6家医院855例门诊高血压病人规律地进行家庭自测血压达75%,其中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占54%,腕式血压计19%,水银血压计或气压式血压计占23%。

中国医师协会2005年调查北京和上海门诊高血压患者3812例,每天自测血压的占6、8%,每月自测血压一次的41、7%,仅在头晕,头疼时自测血压占40、9%。2007年5月至10月,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和阜外医院调查北京部分功能社区9900例高血压患者,自测血压占30%。

自测血压不能全面推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血压计问题,医生认识和病人认识等均有关。一项匈牙利医生调查分析,由于医生的认识而未开展自测血压的原因是:许多血压计未认证或不准确占74、9%,耽心病人被“血压”数值“迷住”占54、5%,多数病人未被适当培训占40、7%,耽心病人任意记录血压数值占11、9%。

我国现有高血压2亿人,高血压控制率小于10%,其中原因之一是病人不知道自己的血压水平,仅凭感觉用药。相当多的农民从未测过血压,仅到医院就诊时才发现高血压,甚至发生了脑出血才发现高血压。

(一)高血压类型及易患人群(1)

根据血压升高的不同,高血压分为3级:

临界高血压: 收缩压140~150mmHg;舒张压90~95mmHg; 1 级高血压(轻度): 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 2 级高血压(中度): 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 3 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注: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等级时,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编辑本段易患人群

经过科学实验反复论证,以下人群易患高血压: 1、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属有高血压病史者;

2、肥胖者;酸性体质(体内负离子含量不足)者。 3、过分摄取盐分者;

4、过度饮酒者;

5、孤独者,美国科学家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孤独感会使年龄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患高血压的几率增加,这项研究因此也证明朋友和家庭对人们的健康有益。 6、过度食用油腻食物者 编辑本段发病原因

1、习惯因素遗传。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2、环境因素。

科学研究表明,环境中缺乏负离子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机制。 3、 其他:

(1)体重:肥胖者发病率高。 (2)避孕药。

(3)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 年龄:发病率着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5)饮食:摄入食盐多者,高血压发病率高,有认为食盐<2g/日,几乎不发生高血压;3-4g/日,高血压发病率3%,4-15g/日,发病率33.15%,>20g/日发病率30% 编辑本段发病机制 (二)高血压形成原理(2) 我们从物理学角度来看高血压,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及压缩动力学原理,我把心脏和血管及毛细血管比喻成密封的压力循环系统,就是说人体是一台机器,心脏和血管就是润滑系统。中医认为高血压形成原理是:血管内皮组织代谢不稳定、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混乱造成血压的升高。

多种因素都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心脏泵血能力加强(如心脏收缩力增加等),使每秒钟泵出血液增加。另一种因素是大动脉失去了正常弹性,变得僵硬,当心脏泵出血液时,不能有效扩张,因此,每次心搏泵出的血流通过比正常狭小的空间,导致压力升高。这就是高血压多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和变得僵硬的老年人的原因。由于神经和血液中激素的刺激,全身小动脉可暂时性收缩同样也引起血压的增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第三个因素是循环中液体容量增加。这常见于肾脏疾病时,肾脏不能充分从体内排出钠盐和水分,体内血容量增加,导致血压增高。

(三)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3)

1、冠心病:长期的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阻塞或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2、脑血管病:包含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意外又称中风,其病势凶猛,且致死率极高,即使不致死,大多数也会致残,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凶猛的一种。高血压患者血压越高,中风的发生率也就越高。高血压患者的脑动脉如果硬化到一定程度时,再加上一时的激动或过度的兴奋,如愤怒、突然事故的发生、剧烈运动等,会使血压急骤升高,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便溢入血管周围的脑组织,此时,病人会立即昏迷,倾倒在地,所以俗称中风。

3、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的心脏改变主要是左心室肥厚和扩大,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高血压导致心脏肥厚和扩大,称为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是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的一个必然趋势,最后或者可能会因心脏肥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影响生命

安全。

4、高血压脑病:主要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中。由于过高的血压超过了脑血流的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因血流灌注过多而引起脑水肿。临床上以脑病的症状和体征为特点,表现为弥漫性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严重的甚至会昏迷和抽搐。

5、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其中高血压合并肾功能衰竭约占10%。高血压与肾脏损害可以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高血压引起肾脏损伤;另一方面,肾脏损伤会加重高血压病。一般到高血压的中、后期,肾小动脉发生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肾浓缩小便的能力降低,此时会出现多尿和夜尿增多现象。急骤发展的高血压可引起广泛的肾小动脉弥慢性病变,导致恶性肾小动脉硬化,从而迅速发展成为尿毒症。

6、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危象在高血压早期和晚期均可发生,紧张、疲劳、寒冷、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会导致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导致血压急剧上升。高血压危象发生时,会出现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以及视力模糊等严重的症状。

(四)高血压的治疗方案(4)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药是从不离手的,但是血压计和降压护腕也应不离身。特别是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建议每天测量2~3次血压,并使用降压护腕,以观察自己早中晚的血压变化,避免因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在生活中可以用来调节血压的措施有许多,比如医疗器械、饮食、情绪等都对高血压的病情具有很大的影响。当然医疗器械对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是尤为重要的,其中降压护腕的降压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需要高血压患者积极运用。降压护腕在平时对任何发病阶段的高血压患者都是适用的。降压护腕对防治高血压有特别明显的作用,任何高血压患者都可以使用。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足够的睡眠,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注意饮食调节,以低盐、低动物脂肪饮食为宜,并避免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肥胖者适当控制食量和总热量,适当减轻体重,不吸烟,配合中药入茶饮护理,如番秋草,对血压血脂血糖都有不错的调节功效。

服用少量镇静剂可减轻精神紧张和部分症状,可选用:安定、溴化钾、苯巴比妥等。 药物疗法

老年高血压患者,多伴有全身动脉硬化,肾功能不全,血压调节功能较差,并常合并哮喘、慢性气管炎、糖尿病等,应避免使用交感神经节阻滞剂,可选用利尿剂和钙拮抗剂,常用双氢克尿噻12.5~25mg,1日1次,或硝苯吡啶5~10mg,1日3次,对大多数患者有效。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反应性及肾素水平一般较高些,且合并症少,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美多心安或氨酰心安50~100mg,1日1次,或巯甲丙脯酸12.5~25mg,1日3次。

中药治疗见效慢,但是适合中老年人长期的治疗。

展望:

高血压是引发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危险性不可小觑。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伴有血压的升高,而血压的升高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致使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据了解,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30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其中至少一半与高血压有关。我国约70%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因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事件发病/死亡率的相对风险随血压升高而显著增加。

然而,一些医患往往只单纯注重降压达标,缺乏对于心血管总体风险采取管理,其结果是患者虽然持续服用降压药物,病情却继续加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等情况的发生。 “目前医

生和患者对高血压导致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认知仍较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控制率也不高,2009年中国门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对高血压的控制率仅为31.3%。”胡大一教授表示,“在治疗过程中,医师不但要注意患者降压,同时要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这样才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和死亡率。”

搜索更多关于: 高血压病的综述 的文档
高血压病的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qofa2rcr09o8y39xxe8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