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意思解释不通,就应考虑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重要知识点。(1)“短”的词性是形容词,从语法上看,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在句中“短”的后面出现了名词“吴起”,所以这里“短”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揭短”的意思。(2)对“臣”字的解释和“短”类似,名词赋予动词特性,是意动用法,是“让??担任大臣”之意。(3)“虎狼”,修饰“秦(国)”,在句子中充当状语,可译为“像虎狼一样”,而不能照字面意思直译。
第2小题考查虚词“焉、然、以、之”的用法。所考查的四个虚词,八个句子,涉及课外、课内各四句,课内的例句分别出自《墨子·公输》《隆中对》《五柳先生传》和《陈涉世家》,命题者在句子后面对出处已作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考生记忆。答题时考生可以课本中的例子为参照,对其他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推断,运用排除法,快速排除干扰项,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A项中的“焉”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3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焉”字用法较多,在中学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作兼词、代词、疑问代词、语气助词和词缀等。“焉”字用在句末,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及物动词作谓语,其后的“焉”作代词,相当于“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句中“焉”代指“蛇”。(2)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其后的“焉”皆为兼词。如:“今吾子又死焉。”(《苛政猛于虎》)句中“焉”相当于“于之”“于此”,意为“(捕蛇)这件事”。(3)动宾短语后,“焉”或为兼词,或为语气助词。如:“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句中“焉”为兼词,于之。B项中的“然”在课本中的用法有三种,一是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1)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谓为信然。(《隆中对》)二是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1)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2)然志犹未已。(《隆中对》)三是用作语气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然”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根据分析,“然”在本题中不是连词,语气助词也被排除,只有一种解释,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C项“以魏国有吴起以为将也”中“以”的用法,只要联系上文意义自明。上句“不敢窥魏者何哉?”下文解释原因,所以“以”作连词,译作“因为”。D项“臣窃为君忧之”中“之”作“忧”的宾语,代词,“这件事”。 第3小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一般选择文中包含重点实词含义,具有特殊句式,或在文本中处于重要位置的语句。第(1)句中有固定句式“与??孰”,用法和“孰与”相同,译作“跟??相比,哪一个??”,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是本句翻译的关键点。第(2)句从考点角度思考有两个关键词语,一个是“予”(给,给予);一个是“足”,形容词用作动词,“满足”。
第4小题考查考生概括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来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是怎样评价的,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辩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辩理”。 通过对以上三个层次的梳理,就能对阅读材料有一个整体感知,然后再根据题干的要求作答。 【误区提示】第1小题中的“短”“臣”“虎狼”都是词类活用,只有把握住了句子中词语间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词类活用的具体情况。答题时,考生如果不能迅速确定句子中词语的位置关系,只是按字面意思解释就会解释错误。
第2小题中的“焉”,作为兼词和语气词使用时,容易出现混淆,需要根据前后词语仔细判断;“以”在初中阶段接触较多,如果对其意义和用法搞不清楚,也很难判断正确。
第3小题翻译句子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对句子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不准确;二是不理解句式特点,望文生义,只是翻译出句子部分的内容,翻译有遗漏。
第4小题概括信息时有的考生不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内容有遗漏也有重复。
【参考答案】1.(1)短:揭短。(2)臣:让??担任大臣。(3)虎狼:像虎狼一样。 2.B 3.(1)况且您自己认为,与殷汤、周武王相比,谁更贤明?(2)只要是吴起想要的、喜欢的就给他,让他满足欲望没有其他的需求。 4.(1)能力超凡的人如果不贪图钱财,不会甘为人臣;(2)有了吴起这样的将军,其他五国才不敢轻举妄动;(3)如果吴起离开,天下士人都将退却离开,魏国将无人可用。
【例3】 (2012·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吾何与为?”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即遣左右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①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夜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 政绩尤异,远近称之。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改动) 【注释】①牸(zì)牛:母牛。②庵:小草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牛孳至十余头 孳: .(2)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 左右: ..(3)将之诣妻家村中 诣: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以衫蒙其头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老母如其言 .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D.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尔自有令,吾何与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汉语中“路不拾遗”经常与 连用,这两个成语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解题指津】第1小题是解释词语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第2小题是选择题,主要考查不同语境中虚词的不同用法和含义。第3小题是句子翻译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在文段中的意思,涉及疑问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以及对重点词语“结庵”“之”的理解。第4小题是填空题,
②
主要考查对成语的识记与理解。第1小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解释词语的原则是词不离句,应该在语境中解释。作答时首先应该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揣摩并联想课内注释中该词的义项。如果按实词的字面意思解释不通,就应考虑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重要知识点。(1)解释“孳”,一是“孳”处于谓语位置,应为动词,再和“生产”的“产”字联系起来推敲,应为“生产”之意;二是联系上文,句中的“牛”应为前文的“牸牛”,也可推知“孳”的意思是“繁殖(生育)”。(2)“左右”,最基本的意思是“左边和右边”,引申为“两边,附近”。如:“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再引申为“下属(身边的人)”。(3)“诣”,到??去,旧时特指到尊长那里去。“诣”的这个义项在课文中可以找到,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再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桃花源记》) 第2小题考查虚词“于、以、其、之”的用法。所考查的四个虚词,八个句子,涉及课外、课内各四句,课内的例句分别出自《曹刿论战》《陈涉世家》《邹忌讽齐王纳谏》和《隆中对》。答题时考生可以课本中的例子为参照,对其他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推断,运用排除法,快速排除干扰项,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A项“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中“质于允济”是“向允济询问”的意思,“于”的意思是介词“向”;再者从语法结构分析,“于”后面是人名“允济”而非地名,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中“于”(介词“在”)后面的长勺(地名)不同,故排除A项。
B项“以衫蒙其头”一句中,“蒙”为动词,作谓语,“以衫”作状语,“以”表凭借,可译为“用、拿”,“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一句中“以”是连词“因为”之义,故又排除B项。 D项中“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中“之”的用法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中“之”的位置看,和前句明显不同,故可排除D项。C项两句中的“其”都是人称代词,“他的”。故答案为C项。
第3小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一般选择文中包含重点实词含义,具有特殊句式,或在文本中处于重要位置的语句。文言句子翻译不是对个体字词简单的拼凑,它既考查了考生对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及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考查了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考生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成分。翻译第一句时应注意“尔”“自”等关键字;翻译第二句时应注意“道(名词作状语)、尝、结”等关键字,还要补出两个分句的主语“张允济”和“她(种葱老母)”。另外,还要将定语后置句“一老母种葱者”的结构调整为“一位种葱的老太太”。
总之,考生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要运用直译法和“对”(对译)“换”“调”“留”“补”“删”“引”(引申)的“七字诀”来翻译句子,把每个词翻译出来,做到字字落实,然后按照现代汉语语言习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