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我与地坛》
【设计意图:打开文本,借助填补修饰语、诵读、补充材料,体会青年时对母爱的不理解。】
(二)生死相错抓虚词 不复见的永别 读读删掉虚词的第四段,体会修饰语所表达的情感。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奖 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
【设计意图:打开文本,借助对虚词的品析,体会作者随时间流转对母亲的理解和歉疚。】
(三)作者以现在的眼关注往事时,为什么挑选出的都是与母亲相错的时刻?
1、源于“我”的感情(错过=过错)在错过中犯下的过错,成为悲伤愧疚的源头。根据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补写诗歌,师生交流。
世界上最伤痛的距离 是生与死的距离 更是当我就在你面前 你不能体会我爱你 世界上最伤痛的距离 是当你就在我面前 我不能体会你的爱 更是
2、彰显“我”的表达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引入同龄人习作帮助学生理解。
第 1 页 共 1 页
习作片段:她问我要是把诗的意境展现于微电影的镜头形式,有哪些景可取。我没有仔细思考,然后态度也不太好地教训几句:一首诗就那么几个字,拍成视频不就是一两秒的功夫?
随后她说不劳烦我了然后我也下了。这不是什么大事,要说就说家常琐事吧。但是我却慢慢感到不安。麻麻肯定因被我冷落而伤心。
我也想到前几天的事。我妈有个缺点,在她讲课的时候老是要黑我,比如是什么吸引了我家的小胖子天天在杭外跑步之类的。然后不知为何传到了同学耳朵里然后我就跪了。
那天和麻麻吃饭我义正严辞地批评了她一顿:你这是强烈干涉我的人生自由!她一脸委屈:我以儿子为自豪嘛。自豪你妹,你要自豪我就不要混了?
一如麻麻再怎么染发也遮不住的白鬓,再怎么化妆也盖不了的皱纹,岁月如诗如歌如童话,如狼如虎如尖牙。慢慢的慢慢的麻麻也会忘事儿,也会叹息,也会悲伤。而她始终默默地搀着我成长,在我的身后,一脸猥琐且幸福。母爱并不总是温情脉脉,“爱我的人伤我最深”,世俗的母爱更多时候是争吵、责备、埋怨、哭泣、唠叨、代沟……而能在这样的不和谐中发现隐秘的和音,在隔离之中找到跨越,即是“人所难言,我易言之”。
【设计意图:对文本的探究不仅应在挖掘“写了什么”上,更应该立足“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么写”之上,通过补诗和作文示例,引学生理解文中的人、事、物是经过作者情感过滤的
第 1 页 共 1 页
特殊的人、事、物,因此阅读本文不仅仅在于了解母亲,更要体会“我”通过人、事、物映射出的对母亲的感情。即把教学从文本的外在言语对象分析转向内在情感体验上来。】
三、错过,就是过错?寻“母亲”、“我”与合欢树的错过 (一)错过花开抓虚词 诵读第8段,抓住五个虚词,仔细品读,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领会这一段与“我”的成长虚实相应的关系。那年 竟(惊喜)第二年 还(不放弃)第三年 却又……而且(希望)又过一年 才(期盼)再过一年 都(自责)
【设计意图:抓住几个虚词,以少胜多,细细咀嚼,把握合欢树这一虚实相生的象征。】
(二)错过相见抓关键词 文中有几次欲看合欢而错过?请找出来,仔细揣摩表面的“不愿”、“不能”之后的不想、不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不愿中的不敢) 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我心里一阵抖(痛),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不敢中的期待)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伤痛后的面对) 想摇车进小院真是不能了。……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不能中的纠结)
【设计意图:对文本的理解不能从字面滑过去,要发现潜行在字词之下的情感涌动,体会表面平实的文字与内在强烈的感情间形成的巨大张力。】
第 1 页 共 1 页
(三)为什么作者反复描述合欢树与“我”一次次错过? 错过不仅是过错,也是另一种相遇
1、对合欢树一遍遍的思量和回味,使他和合欢树在精神上相遇。有一天那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1。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2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问:两处“那棵树”含义一样吗?那棵树1:“孩子”的合欢树,孩子感受到的母爱 那棵树2:“我”的合欢树,我感受到的母爱生命流转,母爱轮回,合欢树对于“我”的独特意义,“我”对生命的独特体验,不会消亡。
【设计意图:理解反复出现的似与文本无关的孩子是教学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为攻破重难点,此处紧紧抓住“孩子”最后一次出现的语句,对重复的“那棵树”作深入剖析,挖掘相同的表象所指下的不同深层语意,帮助学生顺利理解作者通过孩子表达的对母爱和生命的思考。】
2、对合欢树一遍遍的思量和回味,使他得以和自己相遇。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问:悲伤何以成为享受?提供材料:在我大四即将参加工作的时候,父亲诊断为肝癌,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我曾写过两篇回忆父亲的文章,现在看到这两篇文章,眼泪依然会流下来,不同的是,几年前的文字带给我的是压抑痛苦的泪,而最近写的文字带来的是痛苦但释然的泪。请你猜猜看,哪段文字是最近写的?片段一他临走的时
第 1 页 共 1 页
候很清醒,我死死抓住他的手,不停地喊他,不停地叫他,想要拉住他,想要留住他,却不知道要说些什么,他说不出话来,只是眼也不眨地拼尽最后的力气盯着我,那眼神,满含着凄厉、怨恨、绝望、不舍、痛苦、嘱托……就那样定格在我的记忆中,让我永生永世都无法忘却…… 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美好的日子,不是要一起走下去的吗?(xx年)片段二如果能够穿越,我想回到2002年那个春天,我想紧紧抱住那个在医院徘徊、奔走,绝望地长久呆坐在长凳上的自己,告诉她:不要害怕,一切都会过去,去好好抱抱你的父亲,听他说话,为他擦泪,不要害羞,对他说你爱他,对他说你已经不怪他的严厉,对他说因为有这样的正直磊落的父亲,你觉得很幸福很骄傲,告诉他所有你想的,告诉他你会为他好好走人生所有的路。我曾经刻意回避这段时光,现在,我在黑夜写这样的文字,好象从更高的地方俯视另一个自己,好象和另一个自己交谈,“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往事历历在目,父亲就好像站在我面前,似乎从来不曾消失,他镌刻在我的心中,已经成为我血脉,我思想的一个部分,回首往事,就如同史铁生说:“悲伤也成享受。”(xx年)两段文字对父亲去世的伤痛有了不同的态度,第二段对爱的理解更深刻,对生命的思考更深入。悲伤也成享受,享受的是私藏的回忆,是对爱的理解,对生命的深入体验。
【设计意图:对“悲伤也成享受”的哲理思考的领悟也是教学重难点,为攻克重难点教师主动敞开内心,展示不同时段所写
第 1 页 共 1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