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整合接触:又称角度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由剥蚀面相分割,剥蚀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的产状一致,与下伏地层的产状不一致
侵入接触:侵入接触的主要标志是,侵入体与其围岩的接触带有接触变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掳体,侵入体与其围岩的界限常常不很规则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由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堆积有由该侵入体被剥蚀所产生的碎屑物质(包括侵入岩的碎块,及因侵入体风化后所分离而成的长石、石英等矿物)
7何谓构造旋回?地史中有哪些主要的构造旋回?
构造运动的剧烈时期与其缓和时期交替出现,这种现象称为构造旋回
主要的地质旋回有:太古代旋回、元古代旋回、震旦—加里东旋回、海西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喜马拉雅旋回
第九章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1. 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要点,并对该学说给以评价 大陆是由比重较小的花岗岩层组成的,它在比重较大的玄武岩层之上漂浮和移动,一旦大陆发生分裂而漂移,玄武岩层便出现在大陆间的大洋底部,大陆漂移沿着两个方向:一个是由于地球受到太阳和月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潮汐摩擦阻力,使地球的自传速度减缓,发生向西的拖拽作用,大陆向西漂移;另一个是由于地球旋转产生表层的离心力,离心力在赤道最大,两极最小,大陆受离心力的作用由极地向赤道方向运动 大陆漂移说的主导思想是正确的,但是限于当时的地质科学发展水平,魏格纳未能正确说明大陆漂移的机制。因为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潮汐摩擦阻力与离极力太小,不足以引起大陆漂移,大陆如何拼合的一些具体问题没有妥善解释。 2. 海底地貌分为哪些单元?各单元的特征怎样? 海底地貌分为:陆架、陆坡、陆隆
陆架:大陆岸外的浅水水底。它是与大陆相接的向外海倾斜非常平缓的平台
陆坡:大陆架向外海延续的部分。表面平均倾斜度为4度,它是海底地形的显著转折带 陆隆:位于大陆坡的基部且是沉积物堆积特别厚的地区,向一侧过度为洋底 3. 何谓洋脊?它的形态特点如何?空间分布怎样? 洋脊是绵延全球各大洋底的巨大山脉
大洋洋脊在大西洋位置居中,走向与大西洋东西两岸大体平行,呈S形展布,称为大西洋中脊。印度洋的洋脊也大体居中,分成三支,呈入字形展布,通称印度洋中脊;三条分支分别称为:中央印度洋海岭,西南印度洋海岭和东南印度洋海岭。太平洋的洋脊分布则偏东,且两坡比较平缓,故称东太平洋海隆。三大洋洋脊的南端彼此相连,北端则伸进大陆或岛屿。大西洋中脊向北延伸,穿过冰岛,与北冰洋中脊相连接 4. 洋脊上为何地震频繁,震源浅? 洋脊地震主要发生在裂谷带上,反映裂谷带上地壳岩石正处在不断拉张之中。正是由于持续的张裂作用导致了低震级而高频率的地震;同时,张力作用集中在地表以下不深的部位,故而这里的震源浅
5. 洋脊上沉积物分布的规律如何?怎样解释?
沉积物在裂谷带中极薄,有的部位甚至缺失,向两坡方向对称式逐渐增厚
洋底岩石是地幔分熔的物质在裂谷带涌出后冷凝而成;洋底岩石形成后就分裂成两半并向两侧移动,其间的空隙又为相继涌出的地幔物充填。这种作用持续进行,就导致在裂谷带中岩石愈来愈新,而相对叫老的洋底依次向两侧移开 6. 何谓海沟及岛弧?他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海沟:地漫流把洋底的玄武岩往下拖拽,从而形成海渊,即海沟 岛弧:大陆边缘连绵呈弧状的一长串岛屿 它们主要分布在活动大陆边缘 7试比较两种大陆边缘的特征。
稳定大陆边缘有完整的陆架、陆坡、陆隆。这里既无火山活动,又缺乏地震,是构造及其稳定的地区。活动大陆边缘在地貌上具有海沟以及与海沟共生的岛屿或山弧,不宽的陆架与陆坡,缺失陆隆
8何谓毕乌夫带及俯冲带?
地震带中震源排列成为一个由海沟向大陆方向倾斜的面,震源的这种排列称为毕乌夫带,毕乌夫带又称为俯冲带
9.试用板块俯冲的观点解释全球火山与地震的分布规律
大洋板块一较大的速度倾斜的插入到大陆板块下面的地幔之中,深度到达500km后趋向于完全熔化。大洋板块在到达这一深度前因岩石的导热能力低,只有易熔部分发生熔融,其主体仍保持着刚性,这种相对较冷而且具有刚性的块体尤其是其上层,在下插中因受挤压而发生破裂,从而引起地震,故震源主要集中在下插板块的上层。同时震源深度愈大,其位置愈接近于下插板块的前锋,故其震中分布愈伸向大陆内部 10.如何用板块俯冲观点解释区域变质作用的特点?
11.解释:海山、海底平顶山、热点
海山:洋底上有隐没在水下的玄武岩质火山高地,称为海山
海底平顶山:露出海面的就是岛屿,具有平顶的大部分海山,称为海底平顶山 热点:地幔顶部存在着某种热源,称为热点 12.海底热流值的分布规律怎样?怎样解释
海底不同部位的热流值有显著差别,洋脊轴部热流值极高,海沟热流值极低
解释:一方面,软流圈顶面的位置在洋底下面比在大陆下面而更接近地表;另一方面,地幔的高温物质不断沿裂谷带上涌使洋脊轴部热流值提高,海沟的情况相反,在这里因大洋板块向下潜没,软流圈的顶面下落,而且板块因不断失热而变冷,故热流值很低 13.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
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接受分裂。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潜没消减,因而洋底不断更新。洋底的扩张是由于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大洋的启开 14.古地磁研究对证明海底扩张有何重要意义? 海底地磁条带的确立就证明了海底扩张的存在。将玄武岩磁性条带宽度所代表的距离除以该条带的时间跨度就能求出海底扩张的速度,根据海底扩张的速度和海底的宽度可以计算整个洋底不同部分的年龄
15.海底岩石年龄分布规律如何?它是怎样知道的?这种分布规律对说明海底扩张有何意义?
最老的洋底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而且从洋脊轴部向两侧岩石年龄由新逐渐变老。 这一结果通过美国海洋研究机构的深海钻探得知 这种分布规律有力的证实了海底扩张说
16.洋脊的直接考察获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对于证明海底扩张有何意义? 考察发现在轴部的裂谷带堆积者极为新鲜的玄武质熔岩,岩石具有各种形态的枕状构造,上述火山产物证明洋脊裂谷带就是地幔物质的涌出口;另一重要发现是这里的玄武岩中发育着大量节理。其延伸方向多数与脊轴平行。大量节理的存在是洋壳被拉开、撕裂的直观表现。 17.洋桥剖面的结构怎样?
洋壳剖面自上而下为沉积物,枕状玄武岩,席状岩墙及辉长岩,更下为橄榄岩(详见课本) 18.何谓转换断层?它的发现对正式海底扩张有何重大意义? 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
19.板块构造的基本含义怎样?
20.全球分为哪些板块。其分布位置如何
全球板块划分如下:南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版块,澳大利亚—印度板块,南极洲板块 南北美洲板块:这两大板块基本上位于大西洋洋中脊以西和东太平洋洋隆以东,包括南美洲与北美洲陆壳的全部与大西洋洋中脊以西的洋壳
太平洋板块:位于东太平洋洋隆轴部以西太平洋海沟以东,
欧亚板块:包括欧亚陆壳的大部分以及大西洋洋脊轴部以东的洋壳北部 非洲板块:包括非洲的陆壳及其周围的洋壳
澳大利亚—印度板块:包括印度与澳大利亚的陆壳,印度洋洋壳及南太平洋洋壳的一部分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大陆的陆壳及其四周的洋壳 21.板块边缘有哪些类型?
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相接,互相碰撞,边缘属于消亡边界;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北部、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都属于消亡边界。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大西洋面积不断增长)、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增长)东部都属生长边界。
22.何谓地幔对流
软流层中的地幔物质由于热量增加,密度减小,体积膨胀,产生上升热流,上升的地幔物质遇到地壳底部向四周分流,随着温度下降,地幔物质密度增大,又沉降到地幔中,这一过程称为地幔对流。
23.如何评价板块构造学说?
24.何谓地体?地体构造与板块构造有何关系?
地体又称构造地层地体,它是由统一而连贯的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质实体。
第十章 风化作用
1.三类方式的风化作用之间有无联系?如何联系?
三类方式的风化作用相伴而生,并相互影响和促进,共同破坏着岩石。
物理风化能扩大岩石的空隙,是大块岩石碎裂,增加其表面积,这就有利于水、气体以及生物的活动,加速岩石的化学风化;而化学风化使矿物和岩石的性质改变,破坏了原有岩石的完整性和坚固性,这就为物理风化的深入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生物风化总是与各种物理风化及化学风化作用配合发生的。
2如果两个山区都由花岗岩组成,一个位于黑龙江,另一个位于海南岛,他们风化的特点有哪些不同?
由于黑龙江地区气候寒冷,化学风化作用进行缓慢而微弱,而冰劈作用极为重要,花岗岩易破碎成为具有棱角的粗大碎屑。而海南岛地区气温高,降水量大,微生物活跃,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进行的快而充分
3. 试就某种沉积岩所具有的特征来探讨但是的风化作用性质 (自己看着办吧)
4. 试用风化原理来说明沉积岩中常有矿物出现的原因
a 碎屑矿物 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白云母等(母岩风化后继承下来的较稳定的矿物,属于继承矿物
b粘土矿物 高岭石、铝土等(母岩化学风化后形成的矿物,属新生矿物 C化学和生物成因矿物 方解石、白云石、铁锰氧化物(各种铁矿等)、石膏、磷酸盐矿物、有机质等(从溶液或胶体溶液中沉淀出来的或经生物作用形成的矿物 5. 自己寻找一个岩石风化的剖面,观察其风化壳的特征 (自己找吧)
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 河流地质作用中哪些作用及哪些产物对于探讨地质历史中的事件最有意义?意义何
在?
2假设有某一性质的高地,并附设一些条件,来探讨该高地上河流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