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5篇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1
认识角这一课,听说是很经典的老课例,作为二上,其实有着不小的压力,现在就这一节课的反思做一个梳理。
1、经过了仔细研读教参,教材以及从贾老师的一上中学到的亮点。 特别是课研讨。最终经过整理确定了上课思路和流程。较满意的地方是思路还算清晰明了,有层次感。但是本节课学生操作活动较多,如何能让学生的操作变得更有意义和有层次?充分发挥操作的意义,尤其是折角的部分,我就一直让学生折,没有实际意义。这部分的处理不够好。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对这部分没有真正分析透彻,他想传达给学生的思想和知识我没有理解。
2、教材的重点部分如何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掌握的还算扎实,揭示角的特征也是引导学生看,摸,总结,在学生说到角都有两条线时我画了两条弯曲的线,由此学生意识到这不是角了,从而探究出角的两条线是直的。这两部分教学都还算满意。但是在难点部分,节奏没有掌握好,难点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开程度有关这个知识点教学还有待加强。由这点处理的失败我想到一,我预设的不到位。我没有很好的了解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过好的却不现实的预设了他们的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以致于在备课时这部分我没有花费很多的时间,没有预设到如果学生说不出来: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开程度有关我该怎么引导或者怎么揭示。果然课堂上学生只是
意会却表达不出来,我手足无措。所以预设和了解学生很重要。同时教师的课堂灵敏性也是至关重要。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2 一、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国旗,钟面,剪刀引入,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上,从生活中引入,逐步确立“角”的表象,从而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 合理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让多种感官合作来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表象。在初步认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活动角”进一步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 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的教学充满形象、声音、色彩,就能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我运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建立角的表象,向学生动态的演示“形物”的分离,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在进行角的大小比较时,大小不明显的角,通过使两个角直观地移
动与重合,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角的关系,从而掌握比较方法,充分显示了多媒体的优势,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3
《认识角》是我们低数组大组汇报课,对刘老师的这节课,我们有以下几点学习的地方。
第一、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五角星、扇子等等,进而把生活中的原型抽象成数学概念,在通过对教的认识寻找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将数学知识植根于生活的沃土。
第二、从直观形象的事物入手,重视让学生亲自感知。教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根本无从解释、概括,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刘老师多处让学生亲自感受、体会。例如新授前先让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图形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通过这样不同层次的感知,初步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第三、注重学习过程的动手操作,刘老师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做角、玩角、比角,这些活动不仅仅围绕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四、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层次清晰。由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开始,接着用不同的材料做角,体会角的大小与
相关推荐: